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3):163-168
本文从甘肃兰州的部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对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的载体论述为基础,对当前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文化载体建设的新思路。并把大学文化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和行为层面的文化四个部分,逐一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对策措施,即从物质文化入手,建设能承载一流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从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挖掘和凝练能代表自己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引领,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付晓东 《学术交流》2008,(4):186-189
文化软实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它包括高校的文化力、精神力、制度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为: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大学软环境;引进激励机制,关注教师的心理报酬.建设和发展文化软实力对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论述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两者都是大学价值观和大学理想的体现,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凸现大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由精神、人文精神,从而发扬现代大学的育人功能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法治视域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的“自主办学”,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民主办学”,在自我约束机制下的“依法办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用自治的原则和法治的理念,审视大学现实制度环境和突出问题,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强化大学法人地位,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实现从“大学管理”向“大学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7):134-137
制度的实施需要文化的辅助,文化需要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制度和文化不可分。通过具体阐述制度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性,可以发现制度文化在学生参与大学治理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然而通过对其制度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制度文化在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此,通过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制度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形成良好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制度文化,促进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认为大学治理是集政治、科学管理和伦理于一体的复杂问题;伦理是大学治理的底色,认为大学治理需要伦理道德引领.大学治理的伦理建设首先要将"法治—德治—真理—幸福"塑造为大学的伦理价值目标体系;其次,要推进大学治理的主体伦理建设,构建大学内部治理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确立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统一关系,保证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大学决策;再次,要加强大学治理的制度伦理建设,将制度建立在公义基础上,促进大学成员的互信与合作;最后,要以关系理性的思维方式建构大学治理的价值规则,在多元价值之外创造通用的、公共的价值,推进大学的公共价值治理.  相似文献   

7.
车金良 《社科纵横》2009,(9):159-162
图书馆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中介,环境文化为表层的结构体系,具有激励、导向、约束、凝聚及辐射等功能。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文化的灵魂,它从意识形态的深层影响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精神文化通过功能发挥作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必将促进现代图书馆事业的更好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发钦  林宁 《社科纵横》2009,24(2):144-146,149
大学文化与政治文明在精神内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大学文化不仅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还为政治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当前大学文化的庸俗化、趋同化及简单化等状况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努力培育大学精神文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文化、积极坚实大学物质文化,自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立保  王骥 《阅江学刊》2012,4(5):31-36
文化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是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摆脱依附、寻求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文化选择的时代特征。在建设高教强国的背景下提出建构中国大学模式的命题,表明了中国大学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选择的视角思考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传承近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立足中国模式,以文化包容的心态融合世界大学的共同精神,遵循世界大学发展的普适规律并形成中国大学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莉 《社科纵横》2013,(4):166-168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力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体现大学精神,坚持育人目标与学校改革发展相协调;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适当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要培育先进、深厚、前瞻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独特、典雅、人文的大学物质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营建民主、平等、科学、实效的大学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制度之下,学生权力是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是制衡其他权力形式、保持大学民主和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大学管理、学生组织自治、自主选择学业以及学生评教等。中国大学学生权力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行政化”,应该制定大学章程,规范大学内外部权力关系并明确学生权力的地位,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并赋予其自治权,以及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评价权以保证学生权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任校长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为中国学术独立和民族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清华通识教育的传统对目前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耦合,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和使命。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面临着把大学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成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把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化这两大问题。大学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四个层面的文化,即国家文化、作为整体的大学组织文化、大学自身的特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理想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文化综合创新,实施文化育人,服务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优质与卓越应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要求。这是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优质与卓越需要着力打造文化实力,包括改变精英文化式微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大学形成学术自律的规范与传统以及营造崇尚学术的氛围等。  相似文献   

16.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4,(5):92-100
现代国家治理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国家治理不能疏离于文化,必须彰显文化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情趣。“文化”介入国家治理能有效规避人治和法治的诸多弊端,需要在继承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展布现代文化精神,在对接中开辟后现代文化路径,在引领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行政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丁文 《学习与探索》2001,4(1):122-127
同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社会及其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模式,特殊的国家政治体制与政治规范,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我国必须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暴露出不合时宜的缺陷,这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导入学校社会工作,可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从整体上构建高校育人平台,极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获得优质服务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