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春秋>学认为:第一,<春秋>称国君即位之年为"元年","元"乃更始,有断与续相统一的寓意.第二,<春秋>书"王正月",是为了"大一统",王者改制必然导致"统"的更迭,"通三统"是一个循环,叫做"三而复";此外,还有"再而复"、"四而复"、"五而复"、"九而复".历史的无穷演进恰是由多重的"复"构成的,表现了复与往的统一.第三,<春秋>把鲁国十二公划分成三个阶段,各自的"书法"不同,内与外、夏与夷的界限逐渐消弭,有以横向的社会交往说明纵向的历史发展之意,表现了横与纵的统一.第四,<春秋>有"常义"有"应变"."常义"固须遵从,"应变"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贴近不断发展着的仁爱之道;历史正是在"常义"的突破中不断前进的;这是常与变在历史的深层结构中的统一.这些观点有"通古今之变"的意义,属于通史精神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3):137-140
刘海霞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一书,深入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并结合中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借鉴作用,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从其创作背景、显著特点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4.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麦巧 《唐都学刊》2012,28(3):18-22
《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婚俗形式:聘娶婚、政治联姻、离婚、再婚、自由婚、重亲婚、媵妾婚等。这些婚俗形式的出现与西汉时的思想观念、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社会环境不无关系。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离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贞节观念比较淡薄;为了发展经济,政府"与民休息",鼓励再婚、媵妾婚、重亲婚等。  相似文献   

6.
王欣欣 《社科纵横》2014,(6):141-143
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是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也是美国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她在自己的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女性意识鲜明的经典形象,从深层意义上表达了广大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彰显了知识女性对女性潜能和价值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3,(3):142-148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舍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8.
唐艳 《唐都学刊》2023,(2):42-52
董仲舒请雨、止雨祝辞中既强调天道阴阳原理,又渗透着人之为人的性情、意志与精神,从中可以揭示出天人互动的内在机制。董仲舒要求“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以虔诚、恭敬之心去感化天。《请雨祝》《止雨祝》超越了商汤祷辞中鬼神崇拜与血腥残忍的蒙昧面向,以“开阴闭阳”“开阳而闭阴”的天人感应原理来实施求雨、止雨之术,更趋于理性化和人文化。“以身度天”是人通达天的独特体认方法,人们以人之本能欲求与情绪好恶去揣度天,人喜爱美食好酒,天、神也应如此,故祝辞中强调敬进“清酒”“膊脯”“肥牲”的人间上等食物,使用叹词来引发天与人的情感共鸣,以劝诱上天达成人们的祈愿。《止雨祝》严正强调“无使阴灭阳”,阳尊于阴,阴不可凌阳,借此以申明天意,表达人对天的绝对遵从与崇高敬意。人与神灵沟通的动力源于其对天道的理性认识与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从《史记》看西汉中期以前的妇女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育松 《浙江学刊》2000,(4):115-118
作为反映西汉中期以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文献,《史记》为我们了解先秦至汉武帝时期妇女地位的概况和变化趋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当时妇女在政治中的地位较高,贞节尚未成为对女性单方面的要求,三从四德也未成为评价女性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春秋中后期至秦汉,随着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对原始遗俗的扫荡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出现了封建社会强化贞节观念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对妇女的歧视继续加深,夫妻关系逐渐与君臣关系相对应,最终被纳入“三纲”中。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9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100多年间,西方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主题、保守性、连续性和方法论上.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研究经历了起步--中断--复苏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涂尔干思想研究可分为两大层面:一是对涂尔干思想本身的研究,二是从涂尔干理论对分析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启发意义出发进行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涂尔干思想的研究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局部性研究较多而整体性研究较少、对西方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专业术语翻译不统一、误读原著等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11.
从《汉书·刑法志》看西汉的德治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健瑛 《求是学刊》2003,30(2):68-71
<汉书*刑法志>内容主要是关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变革的概况,尤其是关于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其理论基调对后世史书"刑法志"各篇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刑法志>不但是我们研究汉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货币思想主要继承《管子》和两汉的学说 ,对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作用等主要问题的思考研究虽有所进步 ,但总体认识水平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仍停留在货币国定说和轻重论认知体系上。这在实践中不仅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和破坏 ,也影响了唐代货币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水云 《求是学刊》2007,34(3):117-122
由“家乐主人”、“家乐教习”、“观众顾曲家”三者通力合作而构成的明清家乐导演体系,改变了职业戏班“以优师之耳目为耳目”的重表演、轻导演的戏剧理念,实现了集体导演的构想。明清家乐完善的导演体制不仅促进了家乐艺术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明清戏剧导演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时期的思想家对智能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前所少有的学说,其中"智能学知说"、"火光举明说"、"众智说"具有某些现代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权伟 《唐都学刊》2007,23(2):14-19
如果说陕西西安地区在当今世界所具有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都城史,它的历史文化,对此,恐怕无人会予以置疑。更何况,时至今日,西安还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座具有上千年都城史的著名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这里,因为这里可以为当代人的现实思考和历史沉思,提供用之不竭的经验性素材。一句话,现实问题越严重,人类历史就会越发受到关注。2006-2007年之交影响全球范围的暖冬天气,由于有极为准确的观测记录及因之而产生的诸多担忧,将注定被记入预示全球变化重大自然事件的年表之中。世人一方面在忧虑今年、今后可能的天气走向,另一方面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人类借以起源和寄身的地球星球,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人类究竟在无意或无知中做错了什么事情?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偌大主题,我们该怎样反省和反思人类的过去。对于西安地区而言,我们首先看到了汉唐时期频繁而规模空前的人类活动,看到了已经出现的环境变化及其相关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它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人类活动的作用,本刊特地举办了这次以“汉唐时期西安地区环境变迁研究”为题的笔谈活动。  相似文献   

16.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3,19(1):93-94
在西周时期,德治思想本身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周初倡导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原始道德;西周中期以后,德治思想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开始涉及道德与军事、道德与刑罚的时代内容;及至西周后期,又上升到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西周德治思想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刘利侠 《唐都学刊》2002,18(3):39-41
汉代情诗在继承《诗》、《骚》传统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一是乐观的心态 ,完美的感情 ;二是坦露的表达 ,热烈的追求 ;三是纯洁的心灵 ,刚烈的性情 ;四是对夫妻之情的倾诉 ,对家庭幸福的歌颂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9.
罗炳良 《求是学刊》2002,29(6):113-119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 ,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历史考证学独树一帜。历史考证学派史家以求真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治史的理性意识比前代史家大大深化与增强。考察乾嘉史家理性意识的内涵 ,不仅能够拓宽传统史学研究的层面 ,对于研究中国史学史具有学术价值 ;而且有助于澄清过去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正确认识与评价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得失与功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