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性别间因话语差异导致的误会屡屡发生,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就是当事人也把因话语误会造成的心理的伤害当作瞬时的话不投机或性格不和而不以为意.笔者试图借用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分析性别话语背后的性别心理、特定的价值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适应、家庭性别话语的再次定型或改变等对性别话语的影响,希望能在减少跨性别交际中的误会方面作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3.
杨凤 《学术论坛》2006,(12):15-18
两性之间的支配与从属的政治关系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例证表现出来:日常语言及媒体中对女性的歧视、负面化;家务劳动中女性的不利地位;健康中对与女性生育、心理相关健康的忽视;日常生活空间中对女性身体权利的忽略;习俗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等。只有进行日常生活的变革,才能实现两性平等,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肖洒  黄曼 《东岳论丛》2019,40(8):183-190
从东西方法律传统来看,语言不仅是法律的载体和表述工具,也是实现法律价值的重要保证,法律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法庭庭审中的性别话语差异成为法律语言学的关注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探究法庭场景中的两性话语,包括话语结构、话语风格、话语策略上的异同和其反映的权力与地位,以及对庭审效果与裁判结果产生的影响,由此产生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照我国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来看,国内关于法庭话语性别的相关研究尚不足以为司法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以及学理参考,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在该领域亟待进一步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5.
性别话语视觉下父权社会所赋予母亲的"主内"话语特权,源于维护父系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实则是话语霸权下的无权。母亲的女性性别由男性话语模塑规范而成,充当的仅是男权文化的代言人。女性欲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本性,就必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且离不开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钩,似乎成了一个普泛性的话语策略——即在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与滞守的二元对立中,超越的向度始终被指派给了男人,而女人天生就是日常生活的滞守者,甚至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对女英雄的修辞也只是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来贯彻这一话语策略。这一话语策略不仅参与了现代性意义的构建,甚至还参与了对现代性的反思。由此足见现代知识谱系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身份动态性理论,从性别、话语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影视作品中的部分话语进行分析,目的是揭示性别决定话语风格的片而性,  相似文献   

8.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猥琐动漫"的流行,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猥琐动漫故事的描绘与叙述体现了个体时代动漫对性别的消费;折射了现代社会的性别人格认同危机以及商业社会在消费性别传奇的同时对传统性别机制的维护。而这三个方面正是影响猥琐动漫的描述决定其面貌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在描述一个独具魅力的后人类世界的同时,也为性别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而言,赛博朋克电影中的赛博格和超人工智能等主体身上体现出以下特点:赛博格身体可更换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传统性别气质规范的失效,性别气质趋于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对传统两性角色、性别分工模式的超越导致了传统性别结构的破裂;在赛博朋克科幻文化所携带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烙印的影响下,传统性别政治中性地位的瓦解。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为我们展望了一种性别政治图景:性别规范的失效、性别差异作为偏见之源的退隐,以及两性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发展与彼此合作。同时,这种前景也指导当下的女性主义者们注意到二元边界的不确定性,帮助接纳性别内的多元化身份,从而在尊重身份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同一支点,以吸纳、包容更广阔的人群参与到性别平权之路上来。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认为政治精英的地位获得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身份政治的变迁。本文使用2010年全国获得的1870位科级及以上政治精英的资料,以性别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两性晋升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两性政治精英晋升的共性方面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正向作用;差异性方面则是性别因素,女性政治精英地位的获得会更多地受惠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自身的性别平等观和平衡工作与家庭角色的能力。男性政治精英向更高层次晋升时亦受到性别观念和平衡工作和家庭角色能力的作用,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度弱于女性。我国在向上流动上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性别身份依然作用于人们的向上流动,男性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便能进入政治精英成长之路;而女性既要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还要有赖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性别平等观和平衡工作、家庭角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是众多领域所关注的课题,男女话语在交流上确实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存在于预设当中。它不仅是男性与女性生理及心理发展差异的产物,而且也深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语料转录的量化分析,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入手,分析男女性别话语差异,探究不同性别所使用的不同预设触发语类型及成因,希望所得的研究成果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性别研究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集日常体验、政治诉求、文学书写、文化表征和批评理论为一体的跨学科话语体系。进入21世纪,西方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数部以关键词形式为编撰思路的著作,对性别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做出概括性回顾。与此同时,性别与阶级、种族、年龄、地域等分析范畴形成多元交织的视角,具体化了性别的差异性体验。性别研究对身体和权力问题的持续关注促使其走向生命政治的关怀,试图透过性别身体的表征审视其背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角力。本文在呈现这一分支领域最新发展状况的同时,着重指出性别视角不仅丰富了文学书写与文学解读,而且使文学特有的人文精神有更加具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耿庆伟 《学术界》2015,(1):176-182,326
在"合作化"小说宏大叙事中,女性虽然参加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被编织在意识形态话语中,但当国家、民族等概念占据叙事中心的时候,作家的女性书写因无法用心灵去感受女性的真实存在导致女性"他化":性别雄化下性别主体的悬置;形象丑化下的性别角色的遮蔽;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失衡。小说叙事中的政治修辞一方面让这些女性形象获得了被主流话语所认同的新社会新女性的合法身份,另一方面又遭遇了主流政治话语任意编码和随意填充,这些女性因自身主体性的缺乏陷入了被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主要指树立社会公众共享的、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传播体现性别平等和谐的语言和知识,创造表现性别平等和谐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过程。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推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引导文化前进方向、与时俱进的社会行动。思考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战略和策略,需要开拓思想和视野,不仅要将其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要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范围,视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18.
性别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且,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当代社会追求一种"性别个性"的性别文化,它一方面保证了人的性别个性的实现,另一方面又避免因性别而产生压制、对立和冲突,体现了不同性别的人的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这正是哲学对人的"类本位"时代的"自由个性"境界的一种追求。从哲学层面阐释性别文化的价值诉求,即"性别和谐""性别平等"和"性别个性"三个文化样态,可探寻三者在实践中是如何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性别和谐的。  相似文献   

19.
20.
试论批评言语行为中的性别话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是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言语功能之一。尽管批评是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以往对批评言语行为所作的研究却相对甚少,本文拟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对汉语中男女教师的批评语用策略的选择做出一些阐释。一、调查的理论框架———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关于言语行为,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早在1955年英国哲学家Austin就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类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语言的各种句式,而是某种言语行为,如请求、感谢、告别等。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