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晟 《社区》2011,(2):33-34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神节,民间称之为"小年",并一直流传着"小年到,包饺子、吃灶糖,洗澡剪头还得扫扫房"的谚语。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居室卫生,置办各种年货了。清洁工作既耗费体力,更需要细心加小心。为了帮助大家全面、安全地进行大扫除,本刊给您温馨提示。  相似文献   

2.
朱晓立 《社区》2011,(3):33-34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神节,民间称之为“小年”,并一直流传着“小年到,包饺子、吃灶糖,洗澡剪头还得扫扫房”的谚语。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居室卫生,置办各种年货了。清洁工作既耗费体力,更需要细心加小心。为了帮助大家全面、安全地进行大扫除,本刊给您温馨提示。  相似文献   

3.
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过了小年,大年很快就来了。“腊月里,三‘啰嗦’,杀猪、扫霉、蒸馍馍”,这是农村俗话,说的是人们忙碌准备年事。就让我说说我们山村里人儿的这“三啰嗦”给你听,保你感兴趣。一说杀猪。一过腊月二十,村庄里猪被宰杀的嚎叫声一天到晚接连不断。我们那杀猪的屠夫是张叔叔,猪被杀死后,丢进盛着滚烫热水的大木桶中,张叔叔手牵着猪鼻孔上穿着的绳子,使劲地摆弄,助手配合着。稍一会儿,张叔叔抓住猪毛扯一下,毛就能顺利掉了,几个助手就赶紧抄起麻石砸着脱毛,猪毛顺利地脱落,白白的皮亮了出来。张叔叔又在猪蹄腕处用刀尖开个口…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在最隆重的年节期间,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歌舞的海洋。蒙古族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白月"里,煮肉粥、祭火是传统过年方式。每逢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他们都要吃肉粥。除夕之夜,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  相似文献   

5.
1960年,我5岁时,家里从城镇下放到乡下。那时正是全国大挨饿的年代,野菜挖光了,榆树叶子被撸光了……但是,再饥饿,人们对过年还是忘不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屯子里家家户户做起了红灯笼。我家由于是下放户,日子过得很难,屋里都生不起炉子,哪有兴头做灯笼呢? 我囔囔着妈妈:“人家都有灯笼玩,你也给我做一个吧!”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07,(10)
每年过年时,女儿都要给我和老伴钱,表示对我们的尊敬,并在新的一年里祝我们健康长寿。女儿把它区别于小孩子的压岁钱,杜撰了一个词——增寿金。每年阴历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从这天起就算进入过年的氛围了。我们家延续下来的习惯,就是在这天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摆上丰盛的佳肴,共享天伦之乐。这时候是晚辈向长辈说些吉祥话的时候。自从女儿为人  相似文献   

7.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文献   

8.
张田 《北京纪事》2013,(3):97-98
<正>遗留下来的老北京歌谣,除了在语言上体现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另外在内容中也留下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与乐天向上的北京精神。如这首流传广泛的《过年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眼看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坐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不仅概括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初八到过年时的整套民俗,而且还使用了数板  相似文献   

9.
踏雪家访记     
王士信 《老友》2013,(4):22-23
1972年2月7日,农历辛亥年腊月二十三,高安县杉林中学的老师们正在忙着批改学生期末考试的试卷。这天,北风呼啸,彤云密布,气温骤降。开头还是小雪花在风中漫天飞舞,不久,鹅毛大雪就飘然而下。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年     
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8样粮食。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  相似文献   

11.
老北京风俗     
过年儿一进腊月门儿,家家忙过年,京城街面上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早年间,腊八粥喝过之后,人们期盼着迎接新年。有一首歌谣表达了这种心情: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相似文献   

12.
正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时候,老北京城里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老规矩、老理儿也特别多。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过春节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  相似文献   

13.
娘的年     
娘的年是忙。每年腊月刚到,娘的围裙系在身上就没有解过结。每天忙碌着在灶房蒸糯米饭、熬麦芽糖、调腊八酒、做冻米糖,一家过年的气氛就是娘从厨房中生造出来的。娘做腊八酒,在村里很有些名气。到了酒出缸的那天,也就到了快要过小年的日子,娘便郑重其事地  相似文献   

14.
祭灶     
王作勤 《社区》2005,(4):58-58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50多年前我小的时候,老早就惦着吃糖瓜儿。北方的“糖瓜”其实就是做成了小南瓜形状的“麦芽糖”,制作工艺很原始很粗糙,表面醮着一层类似淀粉的白色粉末,一个个圆圆的、白白的,很好看。那时候家里穷,一个糖瓜捏在手里,不舍得大口吃,只是一点一点地咬,结果全都粘在手上,吃到最后,两只粘粘的小手一合掌都会拉不开,然后再慢慢用舌头一点一点、津津有味地舔。平时难得有糖吃,好容易盼到腊月二十三,就能借着大人们“祭灶”的机会吃糖了。过去在民间,每家每户都供奉着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掌管祸福的“灶神”,百姓都叫他“灶…  相似文献   

15.
共忆年味儿     
《北京纪事》2015,(3):4-4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文献   

16.
瑞雪,寒冬。一年又一年,时光驮着我们的悲喜再一次遁入历史,而每次在这个擦肩而过的时刻,我们总怀着虔诚的期盼,展望时光的欢乐,展望它的刹那永恒。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祭腊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人们贴春联、吃年糕、吃饺子、守岁、吃汤圆;办灯会、庙会;燃放爆竹烟花,给压岁钱,互相拜年;特别是天南海北的游子、打工仔,从四面八方赶回那遥远、温暖的家,与父母、家人团聚……在这岁末年初的时候,我们走近了邻居,走近了亲友,走近了那…  相似文献   

17.
段扬 《今日南国》2010,(8):20-21
每年的阴历腊月二十三日祭过灶神之后,北海的传统花街北京南路两侧的绿化带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花农们使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忙碌,搭建一座座竹棚,扎起一排排花架,大车小车地运来各种花卉,  相似文献   

18.
未明 《山西老年》2013,(2):17-17
1972年冬,为了表现好,我决定在插队的村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家家都要煮些肉。那天,生产队的五保户赵大妈祭过灶神,就喊我去啃肉骨头。这对几个月吃不到肉的我来说,那实在是太解馋了。我除了大啃肉骨头,还一连喝了好几碗肉汤,连肉渣子都吞了下去。大年三十,我到生产队长家吃年夜饭,第一次喝到了村民自酿的白酒。那纯粹就是喝酒精。老乡们  相似文献   

19.
正从4岁起,女儿小年就在附近的医学院体育馆学打羽毛球。我家通往体育馆的那条路,先是普通小路,后来变成一条敞亮的六车道大路。人行道上铺了砖,还在零星地挖坑种树植草坪。而小年,已经9岁了。我说:"小年,路好了,以后打球不要妈妈送了。"小年很惊骇,嚷嚷:"不行不行不行。"来回扯锯,最后商定好了,我送她到医学院门口。学院内车辆甚少,行人都是大学生哥哥姐姐,安全得很。她下课后,我再去门口接她。  相似文献   

20.
“祭灶”是我国沿袭久远、流传很广的一项祭祀风俗。所祭之神“灶君”在文献及民间传闻中说法极多,面貌不一。扼要例举,有以下诸种:(1)灶君是火神祝融。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