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表示"玩耍"义的词属于人类语言的基本词。现代普通话说"玩",方言中还有"耍"、"戏(嬉)"、"白相"等,历史上这些词之间存在竞争替换关系。从上古开始"戏"一直是通语中的主导词,直到明代被"耍"所取代;清以来"耍"又被"玩"所取代,"耍"退居为官话地区第一大方言词;"耍"、"玩"都是近代汉语才开始兴起的,二者的发源地均应在北方;历史上"嬉"和"白相"很可能一直是方言词,今天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2.
汤传扬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1):72-78
近代汉语时期,义元“掀揭”从“发”“开”中独立出来。“开”在近代汉语时期仍有用于“掀揭”义的用例,且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保存。“发”则未见。在“掀揭”概念场中,概念场成员从“揭”一枝独秀,到“揭”“掀”“撩”三者并存。现代汉语方言中,“揭”“掀”“撩”在南北均有分布。“揭”“掀”有一些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从“举”义到“掀揭”义;从动作到状态;从“举”义到“翻动”义;从“掀揭”义到“揭露”义。 相似文献
3.
汤传扬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3):55-65
根据“嘴巴含”的方式,可以将“衔”分为“衔1”“衔2”,分别表示“全含”“半含”。前者与“含”“噙”构成“噙含”概念场,后者与“叼”构成“叼衔”概念场。表“噙含”义的词较多地分布在医籍文献中。“衔1”主要分布在诗词中。“噙”的产生对“含”造成一定冲击,但“含”在书面语中仍比较活跃。“含”“衔”“噙”均有从“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藏在里面;容纳→带有”的词义演变。“含”“衔”又均有从“藏在里面;容纳→隐藏”、从口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的演变。表“叼衔”义,明代以前只有“衔2”。“叼”在明代始见,字形又作“雕”“刁”等。将历史文献与现代汉语方言分布相结合,推测“噙”发源于北方地区。“叼”很可能是“长江型”词,兴起于江淮流域而后往北向西扩散。 相似文献
4.
"梳子"的语义场成员,先秦时期只有"栉",两汉增加"梳""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竞争,"梳"在隋唐替换"栉"成为主导词,这种格局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保持不变."篦"自隋唐数量增加,明清词义逐渐扩大,但一直受"梳"强势地位的抑制,始终没有成为主导词."梳拢""梳掠""掠儿(头)"明清时成为语义场的新成员.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谢智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0-74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6.
7.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颈"语义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及其发展,"领"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使用频繁;"颈"、"项"和"脰"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颈"开始替代"领"成为"颈"语义场的主导词;元明清时期,在北方方言中"脖子"逐渐取代"颈"来表示颈部,而在南方方言还一直使用"颈",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10.
11.
望文生义所致误解误译,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不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搭配意义;不懂约定俗成的术语行话;不明白转义、引申义、历史或宗教意义;不清楚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佳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1-113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汉英词语文化内涵意义没有完全、决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3.
齐立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42-44
词是话语理解上的最小语义单位.生词往往是构成理解障碍的重要因素.通过查词典寻找每个生词的词义既费时又影响阅读速度.本文通过对词义与语境关系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利用词和语境组合来推断词的概念性含义的规律性,为有效克服理解上的生词障碍,提高阅读速度,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胡彦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65-69
语言的称指意义是语言意义的一个重要层面,在阅读与表达的双向体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称指意义的狭义层面进行探讨,认为,称指的语法意义、内容意义和语用意义表现为语言称指意义基础层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为称指解读意义和表达意义提供知识内容和方法依据,成为第一个层次的内容.称指意义的第二个层次为其实践层面的内容,包括解读和表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16.
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汉语言中 ,表示色彩的词很丰富。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颜色词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对英汉颜色词的分类及对其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 ,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英汉颜色词的民族特性 ,并探寻两种民族的文化历史根源 ,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 相似文献
17.
汉英颜色词语象征意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峰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7(2):101-103
阐述了汉英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在传统文化、职业、经济、政治象征意义的异同。两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是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语产生不同象征意义的原因。由于人类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了解汉英语言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地了解汉英两种文化,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提高汉英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词语辨义是双语交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文章通过对语境含义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将它归纳成两个主要类别:语篇语境和认知语境,并着重探讨了这两种语境对翻译中词语辨义和提高译文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仕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52-258
文章认为判定不同国家的词典是否属于同类词典的标准有三条:词典性质、词典收词、词典释义。根据上述标准,文章认定《现汉》《牛津》《韦氏》等汉英词典都是中型语文性词典,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词典中100核心词的义项数目及其分布做了简要对比,认为与《牛津》《韦氏》等英语词典相比,《现汉》等汉语词典在100核心词的义项划分方面比较粗疏。最后,文章从语料库技术、词典的编纂历史以及语言学理论等三方面,分析了中国词典100核心词义项划分粗疏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