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遭遇"伦理"—"道德"形态的分裂与对峙,那么,"生态中心主义"则将伦理关怀的中心由个体生命拓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居留地"的可靠性遭遇"意志自由"的抽象普遍性,同样无可避免地陷入"伦理"—"道德"形态的悖论与风险之中。人类生态觉悟的辩证运动继续向前推进,未来社会应当建构接纳、包容、整合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对话的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共生互动的价值生态和理论形态,这是生态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文明生态觉悟,也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和"形态论"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探讨水伦理?从形态学视野看,水之道德意义可按照自然生态、社会资源和精神象征分为三大形态。水的道德形态三分及其知识谱系,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学术史支持:古代神话、哲学中的水伦理是通过宇宙论和本体论的知识谱系展现的;现代性意义的水伦理被界定为人类中心论伦理的应用;当代生态世界观对道德的扩展,使水伦理的生态定位成为一种新的道德形态。由此,水伦理的道德形态,从精神的、社会的和自然的三方面区分出隐喻形态、应用形态和扩展形态,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边界和范围。精神形态的水伦理是一种以水喻道或以水比德的传统德性伦理。应用形态的水伦理是现代规范伦理在治水、用水、管水等问题上的应用,是以人为本、兴利除弊的现实或务实的道德形态;扩展形态的水伦理是对水的生态伦理定位和对水的自身价值的亲证。区分三种水伦理的形态,并依据事实与价值的不同联结方式厘清其各自适用的范围,是一门关于水伦理的道德形态学的基本任务。这一尝试在道德哲学上有方法论典范的意义。三种形态的水伦理的历史合理性揭示了水伦理的生态定位作为"合题"的重要意义,而通过水伦理的形态区分及其生态定位,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水在道德形态学上的"地理位置",以使大自然的价值透过水伦理的生态定位获得某种确证。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道德到深生态道德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更是基于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过程.从深生态道德的历史模块、环境特征、实践维度去分析深生态道德的"深"的含意,对构建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个人,而现代全人教育的德育理念认为,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完人”,即实现人的心智健全和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改革在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体现着“全人”趋势:培养目标从“道德无暇”的圣人到“心智完整”的社会公民的转变;德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宏观宣讲到“关怀备至”的微观疏导的转变;德育内容从灌输“道德知识”到培养“道德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考量“次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国内某些权威报纸,各网站上多次出现了关于"次道德"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次道德"现象,我们有必要仔细辨别真伪,有责任厘清概念、澄清价值,以正视听、清正社会道德.其实,"次道德"是伪概念;"次道德"问题的炒作,反映了中国人精神道德陷入了危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方面,包含五个层次的含义,其具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伦理意识的全球性、伦理觉悟的深刻性、实践主体的全员性、主体实践的自觉性、主体实践的和谐性等特征,表现形式为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与生态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中,赋予一个实体道德地位的有关理论,主要有康德的人格理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论、辛格的动物解放理论,以及道义论的雷根动物权利理论、泰勒的尊重自然及古希腊的善等学说。单纯按照这些理论,再加上生态系统的“本体论地位不稳”“能否有资格成为一名道德受体”等问题,赋予生态系统道德地位的理由并不很充分。除传统的道德推理外,尊重道德关怀的不同归因、规范的多元、道德哲学的起点不一,把直觉、隐喻、类比和共识等视为伦理判断的合法依据,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生态契约论、生态道义论和生态美学的混合策略,应当是解决生态系统道德地位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1 当今中国是否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如若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那么它又是一种什么性质和意义上的“重建”问题和任务呢?这是我们探讨“道德重建”问题首先必须澄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引出的“道德重建”问题与任务,概言之,也就是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的问题和依据时代要求重新建立建构一种能满足需要的新型道德的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一个社会出现了新的道德需要,出现了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或满  相似文献   

9.
10.
近几年来,“道德多元化”成了伦理学界极为热门的话题。许多论者这样判准:既然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元的,那么人们的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的多元化就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理由,从而道德教育也应该多元化,即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只能用不同内容的道德律令,而决不可超越层次、用共同的道德观念去强行灌输。我以为此种命题在理论上不无可疑之点,对于人们的道德实践大有危害之处,其本质是只要“实然”而不要“应然”,从而取消了道德的导向功能,称其为道德虚无主义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1.
“泡沫道德”与“大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德的观点谈谈肇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一或作这段特殊历史的道德反思,这一想法给我一种莫名的道德心理暗示:作为我的出生年,“大跃进”似是一个带有历史悲剧性意味的象征符号,让我产生某种天赋的道德负担--毕竟,我的出生总会点破那个年代的“荒谬性”(萨特语)。 那个年代的荒谬性,令人联想到当今瘟疫般流行东南亚地区的“泡沫经济”(Bubbleeocono-my)。可仔细深思起来,其荒谬的根源并不全在于经济行为本身,且实际上也不能与现今的“泡沫经济”相比。“泡沫经济”终究还有一种泡沫般经济繁生的表…  相似文献   

12.
深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基于深生态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道德的一次革命性递进.深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不同于生态道德,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领域,形成和构架了包括深生态学在内的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些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为深生态道德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道德资本"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为局限于"物"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出了另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益方向;它从道德源初的建构出发,对道德进行了解构分析,并重构了道德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视了人的利益追求;"道德资本"的逻辑与道德的资本逻辑并不等同,因此,它并不是以资本的逻辑来演绎道德,而是以人的道德来限制人展现在资本上的"唯利是图"的欲望追求.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当”在人类生活和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道德“应当”的根据在于矛盾自身包含的否定性,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实践要求.“应当”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应当”在价值导向和个人行为选择中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应当”的正当性要有逻辑的证明,但归根结底是实践的和历史的证明.对“应当”的思考,总体上是寻求必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要善于区分正确的“应当”和不正确的“应当”,不能因为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存在误导和欺骗的“应当”,就贬低或否定任何“应当”.  相似文献   

15.
“次道德”本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界在讨论"次道德"问题时,对"次道德"的本质不能仅从语词的角度抽象地解析,还必须联系相应的行为现象来界定。为此,主流理解中的"次道德"行为应该是指违法甚至犯罪者在恶行之后或之中实施的、仅具有"次要"地位或"次等"价值的道德行为。在此意义上,"次道德"区别于"非道德"而属于"道德"范围,是"道德的"而非"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道德宗教化”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道德宗教化的历史根源,论证了道德宗教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越性与局限性。最后指出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应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宗教信仰的道德效应,努力将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宗教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辅助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曾发生过诸多道德争论,争论双方所持观点相互否定,似乎冰炭不容,而实际上它们是可以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其间体现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这种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者如黑格尔表述的“正题、反题、合题”,在道德发展和认识史上是带有普遍性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有着各自的特定内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要以生态学为指导,都属于社会生态的范畴,同为社会生态发展的条件,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是,道德生态是一种存在状态,属于客观存在,德育生态是一种工作理念,属于主观认识,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 ,是指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它包括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一切物质基础 ,马克思说过 ,每一个时代的各种意识现象和全部精神产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都是从物质生产中分代出来的 ;而后者指的是自然界的权利受到充分尊重的生态意识渗透到精神文明诸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精神文明观。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工程学等新学科的出现就是人与自然新关系的体现 ,许多旧有学科知识也都开始意识到生态的因素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作用而尝试着与之…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与“道德人”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人”与“道德人”异同辨唐能赋我国的人性论研究,日渐向深层次发展。“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人性假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次作用,更是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深切关注。本文仅对“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异同作一辨析。两种“人性假设”说生活在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