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特色"话语浓缩了中国在近现代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追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中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思路与理念,是一段时期内国家形象和发展道路的折射与缩影。"中国特色"还具有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内涵转换、面向"中国问题"与"中国实践"、由"地方性"向"世界性"的整合三个主要特征。这一话语的价值在于标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维度,彰显了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并且突出了实践积累与理论创新基础上的话语自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会因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而构成不同的话语系统,这些话语系统除了含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外,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自己时代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至少应实现两大话语系统的转换:一是由"革命"到"建设"的话语系统转换;二是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话语系统转变。这两种转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过程中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系统向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话语系统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建国5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建设话语体系的转变.本文分析了这两套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革命话语是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交流方式,这套话语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保证社会、个人与国家权力话语的高度一致,以适应国家在经济上的高度集权管理和在思想文化上的严格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话语是围绕"建设"或"现代化"而建构起来的,它包括"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四个语义场.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4):83-86
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是特定时代的需要,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逻辑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并经历了从"平民主义"话语到"建设"话语的流变,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话语"作为政治分析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进行探源和解读,是从新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和价值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望总结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凝练整合革命精神新形态,诠释既有革命精神的内涵价值,对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符合新时代彰显共产党人精神全貌、增强政治定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需要的.这一精神谱系具有理想信念之"魂"、人民群众之"根"以及时代实践之"力",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铸魂育人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话语体系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生命线"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创立百年来,无论在任何时期都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百年历史实践淬炼了中国共产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若干基本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话语体系的价值指向;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不动摇,体现话语体系的党性原则;坚持探索和解答时代之问,提升话语体系的阐释能力;坚持把人民摆在中心地位,彰显话语体系的人民立场;坚持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突出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语言的互动和文本的生成与延展。从思想内容和话语形式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需要厘清诸多问题:如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什么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话题如何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如何表达?进而从应对这些问题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方法论自觉。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维护特权利益的话题,马克思主义话题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概括而来,是对实践问题的聚焦性抽象;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不仅是用一般原理解释新问题的表达,而且是话题对接实践问题形成的新思想新理论的表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是怎么说、说什么的问题,讲原理、出新话、宣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术语革命”是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或改造原有的概念范畴为新的实践服务,术语标志着理论成熟,术语转为话题标志着术语为大众所接受,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术语革命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改革话语体系、发展话语体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一步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之归宿。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与智力支撑,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于五四时期由“个人解放”进至“社会改造”有着独特的认知,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改造”语境中所构建的“革命话语”,内含着“主义”信仰话语、民众本位话语、阶级斗争话语、政党领导话语等几个重要部分;同时,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唯物史观的指导、时代需要的把握、社会实践的体悟等方面表征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进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路线所构建的“革命话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青团话语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共青团、如何发挥共青团功能的话语统称,话语主题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共青团组织形态、职能定位、发展方向的变迁。团代会报告作为共青团建设的重要政治文本,能有效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不同话语主题。建团百年来,中国共青团话语主题历经“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到“复兴话语”的嬗变;实现了话语指向上从“革命先锋”到“时代新人”、话语内容上从“外来话语”到“本土话语”、话语形式上从“动员话语”到“引领话语”的“三个转向”。新时代中国共青团建设是百年奋斗历程的续写,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支撑、以“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价值前提、以勇于自我革命作为发展动因、以尊重青年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指向,充分发挥自身话语优势,为新时代中国共青团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中国文论一定程度上的"失语"现象是历史文化发展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论话语建构最重要的任务是赋予中国文论话语新的内涵,使之适用于当今文学批评实践。中国文论话语新内涵主要有三条来源途径,即在继承基础上赋予中国古代文论新的时代内涵,在借鉴西方文论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以及从文学作品与生活中总结新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9,(2):116-124
中国经济学的话语建构经历了从学术话语移植、话语自建构尝试、话语体系初步形成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国家软实力和马克思在经济范畴上所实现"术语的革命"之基本逻辑进路及其整体方法论的双重视域审视中国经济学的话语建构史,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建构,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实现更具有整体理论视野的"术语的革命",进而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主义话语建构于1929—1939年,其是一种具有创新整合功能的话语逻辑,有效诠释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的文化领导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出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强大生命力,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学和思想史基础,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的史学范式、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有着深刻的历史启示与显著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山西革命文化的话语表达,在重塑山西革命文化话语权、坚定山西文化自信、建设山西良好政治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山西革命文化涵养文化自信的话语表达存在客观史实严肃性与现实表达随意性、革命话语单一性与建设话语多元化、大众文化需求丰富性与表达载体单调性、区域文化特色性与外在显现雷同化等冲突困境,亟需从解读科学性、顺应时代性、传承多样性和凸显独特性等角度入手,破解话语表达困境,助力山西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东方杂志》是见证与传播"辛亥革命"政治事件的重要文本。清末,它以立宪派的舆论机关身份在场参与了具体的政治变革活动,并以"选报"的体例广泛记录与"革命"相关的历史事迹,对"革命与改良"的重大政治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声音;民国以后,它以公共媒介的定位对"辛亥革命"进行持续的追忆,不断激发"革命"符号中的价值元素,从而在其存世期间较为完整地建构了自己的"革命"话语系统。《东方杂志》这种成功的传播现象,既在丰富"革命"话语的内涵与文本样式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近现代报刊媒介如何进行长时段的、有效的社会舆论动员与思想启蒙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7.
"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思想解放"的伟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主义必然由"革命"和"建设"两个阶段构成:前者推翻旧世界,后者创造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因之也必然有"革命"和"建设"两个不同的理论形态或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革命"话语,但它同时又蕴含着一套"建设"话语.把"建设话语"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发掘出来,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发扬光大,乃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为其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尚未为人们所意识到的一个伟大贡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性"始终是一个关键词,围绕着这一词语所展开的相关理论表述与创作实践,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延绵不断的话语体系--"理性话语".而现代中国的这一个核心话语的构建历程,不仅凸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品格和价值取向,而且也有效地、结构性地规约着其生产动力、运作机制以及主题追求.在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时顾及对现代中国理性话语的考辨应当是对以往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和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表达方式,它不仅反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范式转变导致了我国话语的变化,公共话语随着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实现着重塑,新话语在实践中不断解读着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