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已被学术界广为研究与认可,但作为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批评先驱的伍尔夫仍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分析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的创作手法,指出其意识流手法契合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理特征,从而疏离了主流写作传统,达到了一种解放的自由境界,是女性创作的典范;而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是最早的男性作者笔下的关于女性人物和女性作者写作的探索,乃女性主义批评的源头。同时,伍尔夫战前为妇女投票权的努力及作为“女性合作协会”参与者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已被学术界广为研究与认可,但作为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批评先驱的伍尔夫仍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分析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的创作手法,指出其意识流手法契合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理特征,从而疏离了主流写作传统,达到了一种解放的自由境界,是女性创作的典范;而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是最早的男性作者笔下的关于女性人物和女性作者写作的探索,乃女性主义批评的源头.同时,伍尔夫战前为妇女投票权的努力及作为"女性合作协会"参与者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晚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局外人”文化立场,受这一立场的影响,对公众日常历史观的宣扬成了其后期小说的创作主旨,而小说的散文化写作则成了她后期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法。这种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形象地传达了她对公众之声的重新思考和意图弥合精英与公众之间的鸿沟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如何在生活和文学中争取更多的女性话语权,以及伍尔夫以小说为代表所进行的女性话语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都市女性写作侧重性别视角,立足女性立场,其作品具有浓郁的都市情调、开放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性别意识。都市女性写作是一种与传统写作和主流写作明显不同且颇具先锋、另类色彩的性别写作,这种先锋和另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法则的解构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学生态、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上,特别体现在对性别诗学即女性性别写作理论的积极建构上。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特征最主要体现在“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情色写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7.
小说《玫瑰门》开启了铁凝身体写作的“玫瑰门”。这个身体写作的“玫瑰门”一经打开,就在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实现了对1980年代致力于女性纯精神世界探索的“二张”的成功超越,而且成为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以“躯体写作”为主要特征的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前驱。同时,其与陈染、林白在身体书写上的差异又显示出铁凝对女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预示了未来女性写作更具生活化的新变。铁凝的身体写作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从写作中空间符码的角度探讨女性文学在90年代末期以后发生变化的表现、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从“房间”经验写作到“酒吧”和“街道”经验写作,女性文学的姿态由封闭自足走向开放交流,现实生活的风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中,性别话语与性别关系的构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扩展、深化和激活女性文学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媚俗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视野和胸怀,积极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了女性作家与她们的生存空间,创造性地提出“双性同体”既是女性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除男女差别的最好途径。文章从妇女写作的困境、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及追求两性和谐与互补三个方面探讨了伍尔夫对当代中国女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主流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主要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家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克里丝蒂娃的主要理论“女性写作”、解构女性和“女性女性”说、符号分析学和“女性理论”说,为当代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运用互文关系,对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了重塑与阐释,再现了伍尔夫所表现过的对女性精神与生存状态的关注。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不仅指建筑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性王国,是女性在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有关“姐妹情谊”或“姐妹之邦”的书写,在同男权文化左冲右突,在承受着转型社会女性特有的焦虑和内。心分裂之中,播撒在一些女性文本的深层,代表了写作的女性对男性中心价值的窥破,在对同性求索中观照和建构女性自身,从而体现一种女性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写作界、出版界、批评界对“女性写作”的命名“热潮”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写作出版物的命名、对女性写作群体的命名及对女性写作意义的命名。从近三十年来女性写作的“被命名”现象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男性依然把持着文化权力,女性写作遭遇被商品化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女性也正以自己的声音参与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女性写作的繁荣需要更加健康的文化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14.
视角的"言说"——徐坤小说女性主义叙事模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前期作品中性别置换视角模式的运用与超越,是一种“花木兰替父从军”式的写作策略,是徐坤以迂回战术实现对男性权威的拆解与颠覆,同时作家也借助这一策略在主流话语中为自己赢得了一份言说的权力,树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威;接着徐坤转用女性视角模式,以理性目光不断审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逼仄境遇(失语、失声、失身)和女性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心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目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女性主义先驱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创者,为西方女性主义诗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天使”一词本源于宗教范畴,然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发生了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劣势地位,为此伍尔夫首倡“杀死天使”,并于小说中多次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伍尔夫“杀死天使”背后的原因及意图,有益于进一步探讨天使在伍尔夫手中得以重塑和复归的历程,从而揭示伍尔夫两性伦理观的独特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女权主义文学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作为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批评家,系统地将女权主义思想引入妇女文学批评,为妇女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文学观包括,女性文学具有自己的文学传统理论,女性写作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话语理论和"双性同体"的创作理论三个方面。伍尔夫开启了女性文学理论的先河,并为其后各女权主义流派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使”形象是典律文本中传统男性作家所创造的理想女性形象 ,它体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即被边缘化的女性应心甘情愿地接受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各种社会角色。“天使”的颠覆与女性形象的重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女作家写作的首要目标。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女作家对“天使”形象的颠覆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她们塑造不同的女性文本形象与之抗衡。澳大利亚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揭示不同时期的女作家在颠覆“天使”形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20.
在《到灯塔去》和《白蛇》中,伍尔夫和严歌苓分别以女性视角写出了受时代影响的女性气质的被摧残和迷茫错乱。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严歌苓的《白蛇》都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双性心理”的女性给予关注,以超性别立场对同性恋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