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审美意识,从存在形态构成来看,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审美机制构成来看,它分为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人格三个层次.从人类心理能力构成来看,它分为科学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道德审美意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物的心里表征,处于物体感知与它成为概念思维之间的中介。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多层次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美学价值永远是一个“非稳态系统”。以意象和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如何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才能达到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4.
论美的本源     
从美的汉语本源以及关于它的历史本体分析角度看,美的本源就是汉语中的"明",存在哲学讲的"澄明"也庶几近之,它是事物以透明的审美图式把自身表象、显现为自身。与知识论之光下的理性澄明方式不同,后者在显现理性主体之时遮蔽了万物固有的存在方式;它也不是伦理主体在道德直觉照耀下的显现,后者在发明意志之时却扭曲了感性的生命之躯。美的显现是世界本身的澄明,是万物在自然天光中的显现,是存在者在光天化日之下来到这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著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学意象的本体分析认为:文学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绝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写作技巧,也不单纯是客观的物、主观的意,它不能只在心物同一、情景交融这一浅表层次上去理解。确切地说,文学意象是作家艺术家在大脑中构思的文学模型、文学蓝图。它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心理结构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在完整的意识活动(包括意识与潜意识)中,借助于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对唤醒表象的现实客体的审美表现性(审美价值)的追忆,对曾经体验过的情感生活的回味和对某种未实现的理想的憧憬与向往,它具有创造性、表现性、易变性。  相似文献   

7.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一 一个民族有无哲学 ,不仅看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思想文化基础 ,而且还要看有无自己的世界图式。如果说它有哲学 ,那么它就会有一个或轮廓式的、或描述的世界图式。所谓“世界图式” ,是指人们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式。这个解释说明了“世界图式”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1 .世界图式是关于经验哲学的图式 ,而不是某种幻想世界。这是理解“世界图式”的唯物主义前提 ;2 .世界图式是关于经验哲学的图式 ,不是自然世界 ,而是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构成的世界图式。因而人的世界图式离不开构建它的思想文化基…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想象对于意义、理解和推理的过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中有两种富于想象的结构,即意象图式和隐喻投射.运用意象图式理论,通过比较系统的语料分析,深入探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刻画.研究结果发现,作品在两位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各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意象图式,即“循环”图式和“正”图式.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在结构和人物刻画过程中所用语言表达进行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是有意义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义,它是双构的或多构的;意象不是某种意义和表象的简单相加,它在聚合的过程中融合了诗人的神思,融合了他的才学意趣,从而使原来的表象和意义都不能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异和升华,成为一个可供  相似文献   

11.
名词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召唤结构,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在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相互统一的作用下,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2.
威廉.布莱克以东方心物一元论认知方式为审美视角,以诗画互证的整体性艺术手法为审美原则,选取圣经题材并对其意象图式进行扭曲与变形,在其诗歌创作中藉基督教术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本主义东方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鲍姆嘉通以来,美学大师们一致认为,形象或形象性是审美的理论前提,科学理论是抽象的,不可形象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则认为,对于缺乏一定科学常识的人来说,自然界是其外在的陌生的对象,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还没有与客体的存在确立一种肯定的方式,作为科学研究与创造过程中的科学家的审美观照也就不可能为他者所承认。事实上,许多科学家为了解释经验数据和现象的功能,在其理论假设与陈述中就构成了可形象化的结构或机制,并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科学家在寻真求美中获得了人生的解放与自由。  相似文献   

15.
美学史上,美的本质问题被人们探讨了几千年却仍旧悬而未决,其原因在于,美并非恒定不变的客观实体,其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从而使美的本质变得难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朱光潜在现代美学方法的基础上,整合西方现代美感经验论和中国传统意象论所创建"情感化的意象"这一美的本质观,不仅揭示了美是情与景的融注与贯通,具有流动与变化等内涵特质,更在言说方式上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其在美感经验的描述与还原中对美的本质加以言说的方式,既坚持了美的可定义性,又突显了美的创造性、超越性特点,突破了传统美学仅仅对美的本质作一种形而上的静止的规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一个至今仍活跃在诗歌理论与批评中的核心概念。为了进一步明晰意象概念,以利于人们更规范方便地使用,须探讨其生成机制。意象的生成方式从心与物沟通成意象-定型-传达-心与物还原这一循环看,是一种类似圆,围绕着这个圆,存在着作者意象、本文意象、读者意象三个连续性的活动阶段,并尝试从视觉、想像、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出意象生成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18.
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认为,美学研究的视界规定着美学的研究方式、成果形态和内在观念的变革.因此,转换美学的研究视界,意味着美学研究逻辑起点的变革,它主要产生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现有美学资源给予合理的结构性配置;二是促成美学知识形态的话语拓展;三是以现实性和实践性景象实现美学界限的根本突破,对人类审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都非常丰富,而成功的意象或意象群在内涵上会引人深思,因此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如何在翻译转换中保留意象的审美功能和阅读美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大都带有多重审美意蕴。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中的人物意象与景物意象的翻译加以研究,利于深入探讨小说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为意象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