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认识与对象的关系角度看,实践就是“自在之物”。实践与“自在之物”都是认识的来源,都与认识既存在重大区别而又不可分离,都是自在的、自由的,都可以表现为道德实践活动。但仔细分析实践与“自在之物”又确实存在重大差异:“自在之物”与现象原则上是不同的,但实践与认识却是统一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实践却是可知的。面对同一对象认识活动却产生了迥异的认识成果,其原因在于:是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还是以辩证思维方式看待这一对象。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角度以否定性的辩证思维方式扬弃了康德“自在之物”思想,开显出了“自在之物”的生活实践本色。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原创性地解读为他的“意志” ,发动了西方哲学史上又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传统意义上“意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一直是主体性的和隶属于现象界的 ,从未有人将其尊为终极的本体 ;叔本华大胆地向这一约定俗成的语义挑战 ,将一个主体的和现象的意志擢升为客体性的和本体性的自在意志。本文展示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的创建方式 ,即从“身体”出发对自在意志的追询策略 ,为理解其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忠实原著的角度出发,以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为例,以述为主,辅之以评,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理论作出初步的详实的客观的介绍与评判.笔者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理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在之物是现象的原因和因果性不适用于自在之物的矛盾;二是自在之物的"不可知"和"可说"的自在之物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权利观念建立在"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合乎理性的意志"实体性基础上;权利的实现必须具备意愿之表达,对物之占有及他人的承认三个要件;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密不可分。黑格尔的权利学说极其深刻,改写了西方自然法哲学中的权利观念,标志着以权利与权力关系为基本问题的近代法哲学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自在之物”贯穿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其哲学的轴心,对以后的哲学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黑格尔与叔本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康德的“自在之物”进行了分析、批判与发展,对于“自在之物”的再认识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康德“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亦指作为理性的的思维存在;“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分析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心外无X”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意向性对象”,从现象学的“意念与现象”角度对“心外无X”进行诠释:X是意念中的X,是认识与物自体的再创制,是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的X.是现象界里的X;心是X产生的源泉。即“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相似文献   

8.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这两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应该不怎么陌生。但是如果要问其含义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有什么实践意义,恐怕一下还说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对其作神秘主义理解的有,认为它蕴含着高深莫测的哲理,非一般人所能问津;相反,对其作简单化、庸俗化理解的也有,比如有人就说:为我之物就是我的东西。这真是离题万里了。因此,对自在之物、为我之物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及其本体论路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建立在对象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世界。作为属人世界的感性世界是在同自在世界的区别中彰显其自身的,其基本特性是始源性、双重性、统一性。感性世界的实质是一种关系存在,它内蕴着人与物的关联。马克思以感性世界为其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但并没有否定自在世界;他把感性世界界定为对象性的存在,把自在世界定性为非对象性的存在,也就回答了客观实在是否独立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语块理论”(或“预制语块理论”)对可填充式成语语块进行讨论,从语言本体研究的角度对“成语活用”提出了再认识的问题,并依照这一理论,提出了英汉成语语块的语义特点、结构特点、表达特点和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一方面确定了人类认识的界限,把认识论中的问题规定为人类的认识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物自体”,即人类如何来不断突破认识的原有界限;另一方面在本体论中则从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逐渐转向追问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自他之后认识论才真正成为挑战人类知识极限的精神奥林匹克;本体论才真正成为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信仰之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端于《易经》的原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论,既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也与那些业已“对根的遗忘”的晚出的中国哲学(如“理学”、“心学”)相异,其实质上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根于身体的宇宙论理论。这种宇宙论的身体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人以一种借用显体的方式把整个宇宙视作是人身体的化身,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人通过一种身体的发生学把男女交感视作是宇宙的“原发生命机制”,而且还表现在其对作为宇宙之道的“时”的概念的一种不无独特的机体主义的理解上。显然,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哲学中的身体性思想的揭示,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不容低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它可被目为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更为彻底的还原,并且同时也代表了对以“以身为殉”为取向的现代主义的一种最早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张载哲学生动、深刻地阐述了人的主体性问题以及天人关系的形成,论证了"天"与人合一的现实性。张载哲学把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起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而是现实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接近的。  相似文献   

15.
英语新闻中常运用隐喻,以体现语言美感,引起读者兴趣。准确理解英语新闻中的隐喻是准确翻译这些隐喻的前提。英语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结合具体语境,抓住本体、喻体和二者相似点。而英语新闻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比较来看,存在就是道,也就是无,是本体,其运行机制在于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变化。一切的存在物的存在方式都是借助其反面而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其现实根源,更在于其理论根源,即传统伦理学.传统伦理学是建立在传统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其伦理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价值.因此,传统伦理学是仅适用于人类内部的伦理学.在传统伦理学那里物不再是具有存在论根基的自在之物,自然也不再是具有自在的存在论本性的自在自然,而是成为为主体产生又为主体所用的人化自然.因此传统伦理学堵塞了人类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面对这种情况,西方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其建立的伦理依据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人的评价而改变的,是内在的存在于事物的本质当中的.自然界的权利是指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一旦存在,便有按照生态学规律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是任何人都无权干预的.这对于把自然界纳入伦理学研究对象这一方面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得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是关于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更是关于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借助思辨理性批判,康德在建构经验知识的同时,也彻底批判并改造了传统形而上学,并以自由为根基,开始奠立新的形而上学大厦,这一目的可以视为《纯粹理性批判》乃至整个批判哲学的根本考量,而显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则是这一考量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在其心智理论中区分了现象秩序和物理秩序,对此约翰·格雷做了康德主义的解释。然而哈耶克的论题并不直接得自康德,而来自对马赫的反叛。在哈耶克看来,马赫的感觉要素一元论和心物平行论具有还原主义倾向,即把心理科学还原成了物理科学,为此哈耶克在区分两种秩序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就此而言,格雷使用物自身这样的康德式术语来解释哈耶克、并对之做出不可知论引申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现象学的还原理论以及笛卡、尔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指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而找到的先验自我,使胡塞尔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