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要从社会主义各种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社会主义采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行政命令制,悖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导致了生态悲剧.我国在半个多世纪的传统工业化历程中所造成的生态困境,引发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思考.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每个阶段中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其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徐岩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2):16-19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寻求资源开发与惠及民生之间的双赢路径,已经成为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处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但资源丰富,在资源开发中遵循了“伦理—经济—生态”的生态经济范式,成功地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从青海刚察地区的神话观念和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之对比可见,当地针对神山圣湖的神圣话语体系和仪式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经由神话和仪式实践,人类与神灵、信仰和自然景观之间建立了互敬互惠的内在相关性和情感联系,而这是科学主义主导的生态观念无法完全取代的。围绕青海湖的神山圣湖信仰提供的是一种整合性的宇宙观,这种观念体系及其仪式实践,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心理调适、情感唤起和族群认同的作用,是建构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有着多重伦理意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伦理、自觉肩负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生态伦理以及努力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生伦理的统一。执政伦理、生态伦理与民生伦理的统一体现在党为执政为民的实践中,体现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文明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中居前提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前提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兆晖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69-173
文章归纳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生态文明的评价体系、按照区域经济差异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原藏区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需要结合藏区生态的实际特点和先进的生态法理论,更需要对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进行整理和吸收。藏族传统生态文明包括藏族传统生态开发方式、民族生态习惯法、藏传佛教中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等传统伦理与行为模式。它是藏族民众与藏区生态间相互依赖、生存、发展的历史浓缩,也是藏区生态持续保护的宝贵经验。通过提炼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资源而得出的藏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还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15.
陈登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28-30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生态文明制度的内涵,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和理论基础。当前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面临的主要诘难与挑战是微观具体生态文明制度的严重缺失。基于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们应深刻反思微观具体生态文明制度的缺失,并从科学的绿色政绩考评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治理是直接关系西部开发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10年来,在国家政策、法律、财力和物力等多方面巨大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解决之策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以公众为推动力,完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西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毛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7-53
文明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否确保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理流动、确保其文化价值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信、确保对自然的开发不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受并自我修复的限度,构成文明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文明传播的严重“偏向”与结构性失衡,将致文明以死命。晚周时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救济传播的偏向、失衡与异化的原则是对文明传播活动施以道德指引,使文明传播活动回归其逐渐偏离的自然秩序(道)与社会秩序(德),赋予文明传播牢不可破的道德基础,使文明永葆活力、持久与和谐。历代《论语》注家将《学而第一》首节三句话解为个人修养之事。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开篇三言,是针对晚周时代文明传播之混乱与文化传播之废绝而发出的重大警世之言,体现着孔子对文明传播的宗旨、源泉、处境以及人类传播行为的本质、责任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与传播课题的深沉智慧。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在社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千方百计破除阻碍民生发展的社会管理障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建构的原则,构建基于民生的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前人生态治理经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理论、现实、制度与价值四条逻辑主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理论深度,现实逻辑提供问题导向,制度逻辑保障制度基础,价值逻辑呈现价值引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对于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