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2.
周文德  詹莎莎 《民族学刊》2020,11(5):43-50, 137-138
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生肖地名是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二生肖地名最集中的省份当属贵州。贵州全省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均有生肖地名,这个现象在我国省级政区里独一无二,特别是把生肖动物名用于标记农村集市贸易日期、集市贸易地点,进而成为地名,构成十二生肖系列地名,“生肖名+场”字地名是彝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彝汉共同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中国地名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地名景观。通过对贵州全省行政区划地名以及乡村聚落地名、社区地名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展示贵州省十二生肖地名的完整面貌,为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经过整理的基础数据和宝贵资料,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由旸 《中国民族博览》2022,(17):121-124
伴随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紧密,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路线,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有助于在提高我国国民实力的基础上,扩大我国在国际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但是我国在对外语言文化传播期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对此,我国可以尝试借鉴古丝绸之路语言文化的传播方式,为现代化语言文化传播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古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传播的形式,同时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语言文化传播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了古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传播的当代启示,提出积极推动汉语言国际教育以及丰富文化产业交流渠道两项方法,为丝绸之路焕发全新生机提供现实机遇。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国家根,是民族的灵魂,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而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其的弘扬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是我们必须重视并且积极响应的,同时传承红色文化,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红色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进一步揭示了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弘扬红色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横跨天山南北,集疆典型景致于一地被誉为“大美新疆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引导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发展方向,对于丰富蒙古族宗教信徒的精神需求,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张静 《中国民族博览》2022,(15):109-112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促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应解决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解决问题还需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对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统领作用,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矛盾冲突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延续华夏文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革新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汉语文教材文化诞生在中华文化的母腹中,随着汉语文教材文化的壮大发展,又传承、创新着中华文化.汉语文教材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汉语、汉字、汉文,及其承载的以儒家文化为主、融合道佛等思想为一体的宽容、平和的中华文化.汉语文教材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的过去,还在认证中华文化的当代选择,也必定预示着中华文化的未来复兴.  相似文献   

13.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甘肃定西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产业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甩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为农耕文化内涵的当代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是建构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前,北京一直是军事重镇。北方各游牧民族把北京作为进入中原的桥头堡,相继入驻北京,不断扩展着北京人的民族身份,同时汉民族的主体地位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也得到持续强化。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成就了北京饮食,饮食是这一过程中文化行为和表征的集中体现。北京饮食文化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呈现多民族的特性。故而从饮食文化出发,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北京多民族融合的初始状况和演进图式,进而认识到民族交融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初,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发现了被黄沙掩埋了千年之久的楼兰故城。它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冲,鼎盛时期有两万多人口,是首屈一指的西域重镇,为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文献第一次记载楼兰城。盐泽就是罗布泊,是古代塔里木盆地东端的交叉路口。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群众文化的理论关注比较欠缺,致使针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甚少,这不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在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与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群众文化,将社会生活中普遍的文化进行集聚与融合,从而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群众文化,通过简单概述群众文化来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其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近代康区汉藏民族大规模交往交流交融为典型个案,对文化自觉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文章指出,在近代康区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存在两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一,是文化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汉藏民族双方完全出于实用、方便和喜欢,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层面的习俗相互渗透与吸收。这主要着眼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方便,双方并无明确的文化意识。其二,是在意识到彼此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汉藏民族双方为拉近距离、消弭隔阂和增加亲近感,主动建构或创造了一系列双方共有、共享的文化,同时也存在为增加彼此的共同性而主动隐匿、削弱和淡化自身文化特征的情况。这些均是出于文化自觉的行为。文章认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文化自觉的作用和功效远远大于文化无意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自觉正是在不同民族接触交往中形成或创造共同文化与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煜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22-124
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在新时期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构建中有着新的历史任务,文章主要分析了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在新时期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构建中的重要地位,阐释了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对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建构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发挥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力量提升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字符号系统中包含有方块壮字来源的成分,其中用于记录和描写壮语地名和地貌特征的“岽”“?”“咘”“榃”“岜”“?”“峝”“峒”“垌”等字,主要由方块壮字“汉字化”而来。方块壮字“汉字化”背后反映的是壮汉民族的交往史以及文化上所蕴含的共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