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
生态福利的引入与社会化——一个社会政策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社会危机并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健康已经造成了很大破坏.为此,应当在社会学研究中适时地引入生态福利这个概念,将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福利息息相关的政策纳入社会政策的关注视野.生态福利的引入将使社会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断丰富,把生态福利思想引入社会建设当中,可以促使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经济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动物福利,既是动物的福利,也是人类的福利。重视动物福利,是维护人类健康、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障。当然,"动物福利"并不等于"动物权利",它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赋予动物有限的权利。重视动物福利,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关怀。承认"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对动物福利就必然构成障碍,相反,只有承认"以人为本",才能把动物福利真正纳入人的视野,让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落实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护。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感知和评价是多方面的,长久以来,人们更注重的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价与肯定.而很少有人从生态价值特别是生态福利入手来评价农业发展的贡献.本文在介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生态福利的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福利的三个感知主体,进而在这三大感知主体的基础上,详述了生态福利的评价指标,分析了这些指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计算方法与权重,建立了一套以感知主体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宏观制度结构和微观地位结构相结合为分析视角,在东亚福利体制的背景下考察居民的福利供给主体偏好及其影响因素,以弥补国内研究对居民社会福利意识研究的重视不足.基于对2006年“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更倾向于依赖以家庭成员为主的非制度性支持,而个体的阶层地位对居民的福利供给主体偏好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最后,本文从“家本位”文化寻求对这一偏好的合理解释,并对精英主义的福利倾向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连带外部性、物业税与居民福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拥有住房所带来的额外的"声誉价值"会产生连带外部性效应,这种效应会扭曲人们的住房需求决策,从而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无效率.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连带外部性是导致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物业税不是一种最优税制,然而次优税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增进社会福利,开征差别物业税有助于校正房地产市场的连带外部性,有助于增进居民整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7.
8.
经济发展以增进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为目的,如果经济增长的存在大量盲目无效投资,那么所能获得的就只是GDP数字的高速增长,由于其中将有相当的份额用以弥补无效投资和浪费,致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连连下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违背了发展经济的目的.而倘若GDP的增长不能带来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就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利多元主义的主体构成及其职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多元主义的主体构成及其职能关系模糊,在实践中导致了福利主体自我角色认知混乱、责任推卸与福利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明晰各福利主体的责任及其职能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一般意义来看,政府应承担福利的主要责任,并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确立;市场通过依法纳税承担福利的财富生产责任;社会主要承担福利的道德责任;家庭承担最基本的福利法律和道德责任;个人承担福利的先赋和道德责任。此外,要对多元主体职能关系形成清晰的认识,还需将福利责任和福利生产加以区分,明确福利体系在实践过程中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才能进一步降低福利主体推卸福利责任从而导致福利虚化及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参与式福利理念是在全球化的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理念下把福利看成是一种资源和能力,注重公民及社会组织在福利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性行动,以构筑"政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其他个体"的帮助网络来推动福利社会化建设;并强调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以解决能力贫困,促进公民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强化了公民的福利责任,主张变福利依赖为积极创造福利,变消极福利为积极、能动的福利。参与式福利理念的运作机制强调的是优势视角下的增权;助推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解放性实践与对话沟通;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  相似文献   

11.
民生福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志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围绕我国民生福利问题,对福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从需求显示偏好角度出发,建立民生福利评价的理论基础;从原则、框架、体系三个方面,对国民福利核算展开研究,提出民生福利核算指标CMEW,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普遍主义是西方福利国家的思想原则。二战以后,根据这个原则西方国家创建了以北欧为代表的覆盖全体公民、综合各种福利项目的福利模式;同时西欧国家开创了如公民权、社会公正、社会进步的理念,其理念是普遍主义福利国家的形成的政治思想基础。几十年后,许多新福利思想已经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新时代。这些理论是否拓展和促进了福利国家及其原则?事实是,在西方,普遍主义已经被逐渐丢掉其核心价值,代之以更实用的、折中的、妥协的福利理论,这些已经远离普遍主义的宗旨;即使依据这些新的理论,西方国家也难以走出困境的怪圈。  相似文献   

13.
依据国家在福利供给中的责任承担方式,西方福利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福利国家时期、福利国家时期和后福利国家时期。在不同的福利模式阶段,其社会经济背景和思想基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自福利国家遭遇危机以后,西方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改革。尽管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各国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面临共同的改革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仍然逐渐形成比较一致的政策特征和取向。从整体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后福利国家时代的政策特点具有两个重要的面向,积极和多元的福利再生产。这对于我国的社会政策实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环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201-209
慈善事业发展源远流长,但随着现代福利制度的产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蓬勃发展的福利体系对慈善事业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慈善事业也从传统的"扶危济困"范畴向"大慈善"格局发展。福利模式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重要因素:在补救型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获得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对福利制度的补充作用也最为明显;在社会保险型福利模式下,强大的社会保险抑制了慈善事业的经济保障功能,但慈善事业的服务保障功能持续发挥作用;在北欧福利模式下,高水平、综合性的福利制度从整体上限制了慈善事业的规模,但随着福利危机的出现,北欧国家亦是开始重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提出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制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学理上理解"普遍性":知道"普遍主义"福利思想的根源、了解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内涵和建构。普遍主义基于公民权的理念,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这个福利模式包含了全体公民都可以享用的国家设置的多项福利设施和各项福利项目,且这个模式需要国家税收的大力支持。当前,这个模式在西方遭遇了困境。在我们知道普遍主义福利根源,梳理社会政策学理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福利普遍主义,对于构建中国适度普惠的福利体制,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福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分析广义城市福利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福利的第四条供给渠道,即慈善捐赠。构建一个更为清晰的城市福利指标体系与供给框架,是理解城市福利结构与供给通道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提升城市福利供应策略,增进市民福利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利"是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概念,英国白金汉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诺曼·巴里对"福利"有独到的见解,他对政府提供完全福利持怀疑态度,希望挖掘个人、市场和社群的福利价值,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郑秉文 《学术界》2005,1(3):31-46
试图从艾斯平-安德森的"三分法"出发,在对"福利模式"研究做了理论史的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对福利模式的主流学说与观点进行了分析;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建立福利模式理论的学术意义和对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理论贡献,从"非商品化"的规范分析角度研究了福利模式的类型、比较与演变等;以"再商品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对不同福利模式的改革现实进行了测度,从而揭示了福利模式改革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并对改革结果给出了基本判断和结论.  相似文献   

20.
“福利”是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概念,英国白金汉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诺曼·巴里对“福利”有独到的见解,他对政府提供完全福利持怀疑态度,希望挖掘个人、市场和社群的福利价值,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