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早期白话诗的不满、身世背景和早先经验的影响、传统的力量、年龄的增长和贵族情结.研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早期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绩、艺术成就和文化心理,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现代文学丰富多元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科学理念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而且对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来源。进化论打破了中国传统向后看的思维模式,为新文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赋予中国文学以新的文学发展观念;精神分析学说为作家们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潜意识世界,为作家们提供了新的表现领域,解决了"写什么"的重要问题;而科学的实验理念和方法则为作家们提供了新的写作理念和方法,解决了"怎么写"的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些具体层面上,新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新文学具有了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新文学呈现出近代性与现代性多元互补的历史形态,是在近代性和现代性互反互动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其中以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为表征的近代性与以启蒙精神、审美非理性为核心的两种现代性,共同"在场"营构了新文学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缔造出曲折往复的发展态势及此消彼长的多重品格.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旧体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现代旧体诗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视角和视野逐渐扩大,现代旧体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诗作的个体研究,这方面还主要是局限在对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写作的研究;二是在新时期开放状态下,对旧体诗是否可以进入文学史的讨论;三是对旧体诗发展反思研究,包括旧体诗的合法性与现代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问题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对其本质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和阐发。将现代性问题的本质归结为物化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种路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它提供了一种分析视野,即将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化。在物化分析的方法论视野下,物化逻辑贯穿了现代性问题,可以说,物化就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物化本身包含着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对物的态度的错置,因而正确地揭示物的本质、树立对物的正确态度就是克服物化的必要前提。物质概念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而对物质本质的揭示就离不开对物质概念发展的谱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深刻地诊断了现代性问题,他对现代性的看法是辩证的: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并深刻地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对资本的批判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这一辩证的态度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物化"两种形式的明确划界.同时,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摆脱资本逻辑操控下"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之路.马克思虽然把批判的基点放在经济事实的现代性上,但是在他的哲学中,经济事实现代性和文化观念现代性的双重批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的西方依然没有走出马克思所批判的现代性社会.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给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遗产.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这一概念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用法复杂,从语源学上来看,现代性作为"现时代的特性",它将一切价值的基点安置在现在甚至未来.在对现代性的客观含义进行阐释时,社会理论家们将现代性或者理解为某种历时性、区隔性的属性,或者理解为某种总体性社会状况,或者理解为某种新兴信念的初步实现.现代性所遵循的规范性内容是基于主体性原则以及理性的公共使用即合理化基础上的各领域的自主性.各种左派、右派等思想家对现代性的攻击和辩护则使得现代性呈现了内在弊病.通过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论战,在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启蒙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的可能意义得以充分凸显,并为重新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目标提供了一个观测视角.  相似文献   

8.
当前,现代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现代性隐藏的种种历史叙事和权力话语导致社会发展的深层困境和危机。大学文化危机集中表现为:传统观念的现代凸显、大学价值观念的功利化、频发的学术不端现象、大学信仰的缺失。基于此,高校亟须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现代文化;彰显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从这些路径出发建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文化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本文认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文学”和“活的文学”。由这两个方面,衍生出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兼具直觉的理性意识,张扬个性的主体精神,直面人生的现实品格,力济天下的入世情怀,逼进口语的言说方式。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实现,确立了大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吕家乡 《齐鲁学刊》2008,1(2):128-133
旧体诗和新诗分属于两个体系和两个时代。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属于古典美学范畴,虽然一些杰出的旧体诗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拘守旧格律而拒斥新诗的内在律,因而难以胜任表现现代人复杂内心世界的任务,同时也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11.
12.
现代性社会中的道德信仰难题是由现代性所引致的"现代性后果".现代人成为孤独的异乡者,他不停地流动,永远在流浪,永远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人的不在家是现代性本身所造成的.现代性内在地具有祛除信仰的可能.现代性内涵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现代性的多元权威与信仰所要求的终极权威之间的冲突,理性的世俗化趋势与信仰所要求的彼岸超越之间的紧张,这些都是道德信仰难题的现代性根源.信仰内在地要求我们追寻生活的意义.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多种生活意义的可欲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对象主体的时代变化。分析现代性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的变化,从人学的维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必须从现实的对象主体出发;二是教育的过程必须实施有效的沟通;三是教育的关键必须提高对象主体性;四是教育的目标必须促进对象主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化史上有个别重要时期或历史关头具有原点的意义。这样的原点,是指文化史的河流如同遭遇了地表的断层,从一个地方突然高高地跌落。虽然向前奔腾的水还是这股水,可是它已经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域,遵循着全新的流动规则,呈现了全新的面貌。此后它的前行,便是从这个新起点开始的。这个跌落处带有根本性的转折意义,便是一个历史原点。五四文学革命就具有这种历史原点的地位和意义。“五四”形成了新文学传统的原点,这个原点自然包含了民族传统的因素,新文学显然与古典文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前者相对于后者又的确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从文学的内在观念到外在表现形式,都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西方的现代性理论(特别是复兴的现代性理论)谱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它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之间关联,并指出了我们应有的选择:强化问题意识,立足我国特定的现实,积极借鉴国外的现代性经验,将外来理论与本土的现代化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优势,吸收国外现代化建设的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相似文献   

16.
“多元现代性”概念源自现代化的多维发展方式,但也内涵“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是一个复杂的当代问题。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发掘新的哲学解释框架和视角,全面把握多元现代性中的“一”与“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一”与“多”之间的张力,对于理解现代多样性问题以及其所引发的价值冲突,建构真正的多元现代性,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 ,旧体诗创作走出了五四以来的低迷状态 ,出现了复兴的态势。其表现是 :残酷的战争为诗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题材与人生体验 ;抗战之初开展了利用旧的文艺形式包括旧诗以鼓舞民心的讨论 ;诗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诗社纷纷成立 ,雅集、唱和活动频繁 ,出版诗集、创办刊物林林总总。总的特点是继承《诗经》以来兴观群怨的优秀传统 ,多角度广视野深刻地反映现实 ,抗战救国主旋律的高扬与内容的丰富性。其内容主要为 :一是描写世乱时艰、山河破碎、日寇暴行、军民伤亡、田园荒芜的惨酷现实 ;二是赞扬和鼓舞抗战军民浴血奋战 ;三是谴责当局指挥无能、消极抗战 ;四是颠沛流离中的写景纪事、悯乱忧时 ;五是反映抗日根据地与大后方的不同生活与情志  相似文献   

18.
孙媛 《北方论丛》2011,(1):107-110
在中国,现代性追求始终和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及如何建构民族文化身份这两大问题纠缠交融在一起,这种纠缠交融本身就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内涵。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出于对进化论的盲目崇信,专注于在线性发展的时间语境中界定"现代",忽略了现代性所应具备的复杂性。这种对现代性的单维体认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辐射机能,对以后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的出场路径与转换缘由,映射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并演绎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中国联姻的历史逻辑与具体实践。这为我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揭示"中国道路"独特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图景。  相似文献   

20.
李佃来 《东岳论丛》2022,(1):119-127
人们通常认为,现代性与政治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打通或建立起内在勾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事实上,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都与现代性的生成与不断展开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从现代性所开辟和占据的问题域中,我们至少可以梳理、概括出三种政治哲学的致思传统,它们分别是确证现代性的政治哲学、批判现代性的政治哲学、重建现代性的政治哲学.虽然这三种政治哲学代表了三种相互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分歧的传统,但它们之间又因为现代性问题域而具有了可相互对话乃至相互借鉴的共性.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把握不同的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而且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形态的政治哲学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