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民族村寨为基本单元的"旅游扶贫"是西南民族地区在反贫困实践中创出的重要扶贫开发模式。然而,既要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又要成功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现实中,旅游扶贫是政治驱动,地方政府关注焦点在经济利益上,文化遗产管理有名无实,长期缺位,导致民族村寨文化遗产遭遇"漏损"、"过滤"等尴尬,甚或有失忆的危险。理论上,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并不冲突,但实践上需要管理机构从文化遗产价值发掘整理与表达、有效信息传播、开发评估、利益合作机制建立、法律保障等方面适时"补位",才可能助推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建立可持续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茂松 《民族论坛》2012,(16):67-68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一书契合了当下民族地区扶贫的需求,是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的一大突破。该书理论研究较深入,梳理清晰;研究方法科学,论证严密;旁征博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分析独到,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驻村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时期,驻村扶贫一定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努力实现精准帮扶,促进贫困村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4.
孙沁 《民族论坛》2012,(14):55-58
根据武陵山片区规划关于"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旅游区"的战略定位,本文从旅游扶贫的本质特征出发,剖析片区发展旅游扶贫的特殊优势,提出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先行先试,合力攻坚,推动片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独特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旅游扶贫路径下是否实现了"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如何提高"精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州近15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下扶贫效果分析和对夯沙乡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政府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瞄准贫困,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扶贫旅游予以研究。把扶贫旅游置于第三世界的背景下,选取第一世界的一个发达地区苏格兰格拉斯哥戈万作为本文个案研究田野基地,旨在衡量与判断把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旅游原则用于一个发达地区,帮助他们消除其贫困。在格拉斯哥戈万运用了一套新的旅游扶贫的方法。经跟踪研究之结果显示:在实践中,扶贫旅游把一个常识的研发方法过度复杂化了,但是这套方法又是所有负责任之政府都应该倡导与促进的;同时,也对社区公众选择扶贫旅游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7.
何蓉 《中国民族》2014,(6):48-49
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处于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冬少严寒、夏无酷热等特点,是湖北省乃至整个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优良、民风民俗最独特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SWOT分析下的湘西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沁 《民族论坛》2008,(6):36-38
旅游扶贫是近年来国际上反贫困的一种新方式。它利用旅游业广泛的联带性以及旅游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特点,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在对湘西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湘西,大旅游,大扶贫"的扶贫发展战略目标,阐述了实施扶贫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9.
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统战部门如何依托政治和制度优势,探索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是一个新课题。总结了武陵山和乌蒙山两个片区开展"统战部门+"社会扶贫工作模式,指出了成效,揭示了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认识、完善平台、加强管理的对策建议,对民族贫困地区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开办小型旅游经营实体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形式和旅游扶贫的重要方式.基于桂林龙胜龙脊景区的调查发现,业主创办实体动机以解决生计压力最为迫切,同时追求个人或家庭理想生活方式的主观愿望强烈.在实体旅游扶贫效益发挥方面,家庭相关效益明显,受业主能力和外部环境综合影响,实体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理想,导致部分村民对旅游开发持消极态度,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政府主导的扶持小型旅游经营实体的措施,以促进实体扶贫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陈井安  柴剑峰 《民族学刊》2019,10(3):14-20, 103-105
川甘青毗邻藏区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矛盾多、协调难。同时,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贫困农牧民参与意识差、参与能力弱、参与机会少、参与形式单一制约了旅游扶贫的效果。本文运用旅游扶贫基本理论框架,梳理了研究区实施旅游扶贫独特价值,结合320户贫困户调研数据及部门座谈中发现的问题,对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问题诊断,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互动关系入手,围绕提升农牧民参与旅游业意识、提高旅游从业服务能力、扩大旅游业的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产业区域间协同等方面,提出优化该地区农户参与式旅游扶贫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育扶贫力度的持续增加与贫困群体"获得感"的提升不相匹配,是当前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解决的难题。横向对比的剥夺感、生计压迫的无力感、文化否定的隔阂感以及"读书无用"的焦虑感,都极大地诱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和不平衡心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精准度不高,是限制贫困群体"获得感"提升的最大障碍。总量平均的投入方式、一元性的文化范式、升学主导的教育模式和功利化的教育导向,一同把扶贫对象挤入了深深的教育疑虑中。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扶贫对象的教育获得感,就必须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强化贫困群体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扶贫对象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心智水平,培养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发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员的低生产能力和高的预期管理成本,使旅游部门等正规部门不愿意雇佣贫困人员,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也使贫困人员难以获得有利机会,这些都制约了贫困人员参与正规部门。民族地区的非市场经济文化使当地贫困人员难以及时抓住有利机会,资本缺乏,难以承担失败风险,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民族地区贫困人员参与非正规部门。因为旅游部门对资源的争夺,促进资源价格上涨或垄断资源,导致贫困人员生产成本上升,甚至失去资源,而旅游造成环境污染使贫困人员的生产能力下降,医疗成本上升,产出能力下降,这些都使得贫困人员在旅游扶贫后生存状况更加恶化。最后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悠悠猛洞河,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文化。如今,这条土家族母亲河正欢快地奏响着一曲新世纪的扶贫新歌。永顺县民族事务局通过2年的扶贫实践,探索出适合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的“协会 专家 基地 农户”扶贫新模式。这套模式如能加以完善和推广,将对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一)在永顺县38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土家、苗、汉、白等29个民族49.12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37.1万人,占总人口的75.5%;农业人口42.9万人,占总人口的87.6%;2003年,全县实现GDP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8元。永顺是典型“老、少、边、…  相似文献   

15.
正3月14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举行飞山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评审会。来自北京、浙江、广东等地5家高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对飞山文化旅游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飞山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评审会平台,整合民族旅游资源,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近年来,靖州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按照国家5A级旅游规划设计标准,邀请高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对民族旅游产业进行规划设计,邀请国内知名文化  相似文献   

16.
南岭走廊由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角度提出,是积淀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但学术界对其有关旅游扶贫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位于南岭走廊都庞岭的勾蓝瑶寨为例,采用民族学的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对勾蓝瑶寨社区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民建中央决定在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思源.教育移民项目,这也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重要项目之一。将教育移民作为扶持贫困地区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政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实现这些地区扶贫移民和智力开发的有效性,稳定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8.
边境旅游业在沿边地区扶贫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 ,其发展必将对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特殊的作用。以发展边境旅游业带动沿边地区脱贫致富 ,是近年来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工作的创举 ,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它不仅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边境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服务经济聚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倡导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引导产业组织变革。基于服务经济理论,文章构建了地方政府、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公共服务部门、网络平台企业、社会力量等主体之间,在扶贫活动中产业、资源要素需要相互协调与联动的框架,用服务创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产业扶贫模式。由于民族贫困地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存在缺乏市场深度挖掘、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单薄、参与主体提供市场化服务程度低等问题,需要地方政府营造乡村产业发展服务氛围,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抓实乡村产业服务实体,网络平台企业及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服务手段,确保乡村产业发展为扶贫事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