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仪式的角度考察神山、家屋与寺院,发现三者在空间象征上具有同构性。结合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能看到宇宙三界、须弥山、曼荼罗是仪式象征空间的原型模式。反映在建筑景观上,呈现为:立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层;中心柱是宇宙之轴的象征;平面空间从神圣中心向四极展开。此外,转山、叩拜等仪式行为也从身体体验性方面界定了空间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宜州"百姓人"建造家屋的过程是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过程.透过家屋文化以及婚礼、出生礼、贺新房等仪式,可以折射出人们建房的最大动力,在于既能获得又能延续家屋的孕育力.家屋的建构与人观是叠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西藏拉萨河畔的俊巴渔村在七十余年中经历生计变迁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捕捞为主、皮具制作为辅,生计边界明晰";第二阶段为"捕捞、皮具制作、农牧混合的多元生计";第三阶段为"旅游产业、运输业与多种经营共存".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是生计变迁的前提和基础;渔村交换网络贯穿生计变迁始终.多元生产方式的链接与主体选择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学研究范式转型中兴起的象征人类学研究,界定了象征和意义对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境讨论了人类学象征研究的思想来源和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5.
6.
1996年人类学家大卫·纳皮尔出版了他的著作《异体:表演、艺术与象征人类学》,内容涉及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巴厘岛仪式、印度密宗艺术品、当代艺术等,内容看似庞杂,但都以图像和想象为基本联接点,串联而成。作者认为文化在不断的吸收、同化外来要素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全书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体系、跨学科的思维视角及睿智的哲学思辨气息。  相似文献   

7.
8.
云南的跨境民族历史文化多元,各民族交错杂居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期以来,各跨境民族和谐相处、关系融洽。民族节庆体育一直被认为是族群社会重要的交流纽带。从生态学理论来看,强调民族节庆的完整是原始文化元素的原样呈现,而不是简单的文化再生产,作为地方性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在族际乡土社会的整合以及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民族节庆体育原本的价值与功能,对于跨境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边疆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本质属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由此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带来诸多困扰.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体系对此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有望为现实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本文从民族构建的基本纽带入手,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概念体系的理论形成、应用领域和局限反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麻国庆 《民族研究》2012,(2):34-43,109
从历史上看,错综复杂的族群交流和贸易往来使得环南中国海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了多种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特性。自现代生产体系在此区域快速扩展以来,这种网络和流动的关系又进一步加深,并日益复杂化。环南中国海的区域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抽取和剥离这种文化和社会网络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人出发的区域问题类型化研究是此区域研究开展的基本落脚点。从华南走向环南中国海区域,就在于考察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背后建立起来的山地文明、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少青 《民族研究》2024,(4):12-28+134-135
加拿大的国家整合问题伴随着其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加拿大国家整合在理念、路径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理念上,以所谓“平庸民族主义”调适多元文化主义;路径上,在以不同的策略整合新移民、原住民及法裔魁北克人的同时,尝试通过新的国家叙事与话语,国家标识物或象征的设计、意义的发现与赋予等来强化和构建加拿大的共同性,促进加拿大的国家整合。尽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魁北克分离主义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就加拿大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来说,加拿大在国家整合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值得其他多民族国家观察、鉴取及思考。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从女性主体的社会历史建构与后现代性研究、身心体验的信仰研究,以及历史文本、历史记忆与意义主体的探讨,论述了人类学的人本研究及其主体现照。  相似文献   

14.
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等,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把它人为地“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指向是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标是不承认民族身份、目的是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其实质,就是要“去”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整套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