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价值观的表现形态有制度化、知识化和生活化等多种形式,具有完整的制度化形态是核心价值观区别于一般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包含政治价值制度化和道德价值制度化的双重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义性、加强具体制度和机制实施、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建设、推进道德的法律化及构建新型仪式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科学构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教育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德法约束机制。通过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3.
施蕾芬 《社科纵横》2013,(3):131-133
文章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特点、功能等解析,认为民俗文化是践行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加强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赋予民俗文化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依托现代传媒,实现民俗文化视野下民众价值观的合理表达;正确解读民俗文化,使其蕴含的价值观生动活泼地走向大众;依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共同价值观的知行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民俗文化,提升民众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等弘扬民俗文化,践行共同价值观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凝聚与社会创造功能。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我国当代的价值观自信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应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积极成分,如民胞物与、良政善治的治国理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思想以及上善若水、正心笃志的人格修养理论等思想根源,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相似文献   

6.
陈若冰 《社科纵横》2012,(4):10-11,13
"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长期混用,以及"主流价值观"的普遍惯用,以至于"主导价值观"的概念常常被"主流价值观"的概念淹没了。文章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深层次因素谈起,对"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揭示了二者之间冲突、对抗和融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苏宝芳 《社科纵横》2014,(11):143-146
美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取得一定的经验:通过课程传授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环境熏染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各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8.
李瑶 《社会工作》2014,(6):99-103
在大力推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社区建设提上了中国政府的工作日程,社区文化作为社区的核心内涵与精神依托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坚持平等、公正、和谐、尊重的原则理念,因此,社会工作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宣传与帮助作用。本文从引入角度和引入策略两方面分析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对中国社区文化和社会工作价值观建设提出了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0.
侯宏业 《社科纵横》2012,(2):159-160,178
写作活动是体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它受社会价值取向、时代节奏和传媒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时代、社会及人们的思想。大学时代的写作成果不但是学业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写作活动的功利性追求使得这种凝聚心智劳动的成果在不断弱化,并已开始引起有关教师的关注。本文试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轨迹分析这种趋势存在的主客观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写作审美情趣和规范化写作水平探求方法。  相似文献   

11.
易小荷 《东西南北》2014,(10):38-40
我觉得崔永元永远不用着急,因为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主持人能超过崔永元。他是对于任何一个事物,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识别的方法,有自己表达的特性,所以决定了他叫崔永元。包间小得不能再小了,五六个人就足够塞满了每个缝隙,没有窗户,空气纹丝不动。  相似文献   

12.
彭舸珺 《社科纵横》2005,20(4):212-213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观点。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燕 《社科纵横》2006,21(3):100
本文从发生学上来分析中国诗歌价值观的产生及其内涵,并对作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作了分析,认为“诗言志”内涵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对文学价值的认定过程,而且是中国文学的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季程远  王衡  顾昕 《社会》2016,36(5):64-87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带来了政治价值观的变化,进而重塑着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其中包括网络抗争行为。由于种种限制,互联网并不必然带来网络抗争,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概率抽样调查数据,本文首先构造了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倾向得分,然后用广义倾向值匹配估算了政治价值观对批评政府官员或政策和讨论集体行动这两种网络抗争行为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结果显示,越趋向自由民主价值观,个人拥有这两种网络抗争经历的概率越高,且呈现强化趋势。但是,这种作用具有阈值效应,即自由民主价值观达到较高水平后,更高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带来的网络抗争行为的发生概率反而更低。因此,除了来自政府和体制的外在限制,网络抗争还存在着内生于行动者本身的限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政治价值观对网络抗争行为产生的内在限制。  相似文献   

16.
王志刚 《学术交流》2003,(7):167-169
新时期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 ,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性地思考和审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现状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艳香 《社科纵横》2002,17(6):80-81
作者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通过对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际局势大变革、国内思想文化交锋以及新时代青年自身特殊性对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引导提出新的要求。调查发现,新时代青年广泛树立起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科学的社会道德观以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个人目标,但同时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个体与集体利益、建立理性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调查中我国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坚持建章立制,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的学习生活特点,进行立体化的青年价值观引导。  相似文献   

19.
杨燕  苏娟 《社科纵横》2014,(9):116-120
价值观教育是意识形态深层次的工作,历来被各国所重视,更是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着全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但如何使其成为广大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准则是我们当今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拟从哲学层面的交往理论为基点探索价值观教育及其内化的问题,提出了交往性价值观内化教育的现实依据和构筑交往性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民主与公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其完善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推进民主与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既有助于推动建设良好的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又能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