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民主、有效的公共政策活动是现代国家公共治理不可缺少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安排,它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件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国家公共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作为公共治理体系构件和途径的公共政策活动的现代化。公共政策研究在整个公共政策活动中占据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公共政策研究的性质、功能则是由反映政策行动主体、政策价值、政策工具等要素间关联、互动的结构模式来确定的。因此,由各个层级的执政党组织和政府机构主导的公共政策活动应当自觉地适应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形势与任务,选择和确立正确的政策研究范式,切实加强、改进和创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从而提升解决公共问题、使用公共资源、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为促进国家公共治理走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由于疫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以新冠肺炎疫情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典型案例为例,利用政治系统理论分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进行政治输入,经过政治系统转换,形成政治系统输出.公民通过网络对输出的结果进行反馈,对政治系... 相似文献
3.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它赋予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和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积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5.
公共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顺应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公民环保意识不断觉醒的大背景下,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大趋势.与传统的生态管理体制不同,“生态治理”强调更多的是生态建设目标从单一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四位一体”方向转变;生态建设模式从行政主导向合作共治转变;生态建设手段从刚性命令式向柔性协商式转变.公众参与的理念、方式和路径对于中国在处理可持续发展和进行大国治理等难题方面开辟了一种新的视野,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以环保公共参与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治理转型,需努力构建实现治理结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功能水平等方面的科学布局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福祉、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古小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Z2)
我们主要从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特定涵义入手,分析造成我国公共政策非公共化主要原因,并提出根本性的因应之道--公共政策过程积极而有效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与公众参与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文章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体现公工利益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
10.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衰减:风险分析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是公共政策的基准性价值,是体现政策公共性的基本维度.公共政策必须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依归,实现公共化运行.然而,在实然层面却存在着公共政策公共性衰减的风险.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化运行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中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前提,提升公众参与水平是根本保障,推进信息共享与程序正义是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同时党的建设创新发展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外部和自身的诸多风险挑战,因此,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引领、以党的组织建设和选人用人机制创新发展,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农地软法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73-179
农地的软法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对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进相契合,与社会转型时期的规范多元主义理论相一致,也符合法律与政策互动的基本理论,因而满足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需求。为规范农地的软法治理,我国应准确定位农地软法的实体价值目标,并建构软法的程序审查机制。要优化农地的软法治理,就应大力推进乡规民约制定程序的民主化建设,维护和强化农地行业规章与团体章程的自律属性,同时使国家政策在农地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更加顺畅地运行。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家治理转型逐渐成为当前政治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抉择,是建构现代国家、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改革举措。国家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协同共治,需要理性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结合,然而,由于民主、法治等现代性因素成长较晚,加之各种体制性因素的阻碍,我国政治参与处于非理性、非制度化向理性、制度化转变与完善的阶段,这成为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必须跨越的屏障。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的诸多问题,必然推进制度化政治参与建设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转型与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在阐述"互联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梳理了"互联网+"视野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从理念更新、话语转换、掌控舆情、多元协同等维度,提出了可行性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5.
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日趋合理;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制度日趋科学完善,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增强依法按照制度治国理政的本领,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水平。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党的领导,转变党治国理政的方式;注重国家治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功能,培育各治理主体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推动全面性目标的国家治理,提高国家治理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了不少问题,化解这一困难关键是要改革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尤其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在社会矛盾凸显以及利益复杂化攻坚克难时期,要以协同治理为契机,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顺利化解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对于当前我国开展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自身的演进与发展过程中遵循顶层设计与渐进调适双重逻辑。在这双重逻辑的主导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能够保持科学性和发展性。通过展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演进逻辑的作用领域,以民主化治理为基础、以法治化治理为关键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新问题、新风险情况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治国理念从统治、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与多中心协作的治理模式,在治理实践中,政府等公共权力受到法制规范与约束,市场与社会作为国家治理的补充力量得以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标与总体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拥有无可比拟的强大领导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力包括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升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领导力,就要在坚持“两个确立”中提升核心领导力,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强化政治领导力,在推动理论创新中锻造思想引领力,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抓实群众组织力,在协调社会利益中增强社会号召力。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建设,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的变革纳入法治的轨道,通过法治中国建设,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并且通过法治中国建设,切实提升国家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