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学术》2007,(1)
虚静,东方哲学和审美的重要命题。《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而释学的“禅”也是“静虑”的意思。古代艺术理论中的“虚静”说,实际上是道释思想的“虚静”说在美学上的衍进。以“虚静”说切入对宋人花鸟小品的深度剖析,或许可以理解古人对宁静状态的精神追求,从而深刻体验宋人花鸟小品中所蕴含的诗意性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主静与主动的论争。这主静与主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宇宙观上的动静问题,二是人生观上的动静问题。主静思想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认为人生应该守静,而芸芸的万物亦皆复归于静。王弼提出“静非对动者也”的观点,认为“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  相似文献   

3.
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道教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于内丹学。具体而言,老子"归根复命""复归于道"的养生逻辑构成道教内丹学"逆反成仙"理论的原理基础,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以及"结圣胎"型构的滥觞。而老子"致虚守静"、庄子"心斋""坐忘"等心性修养思想对后世内丹学修炼的方法论以及境界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说:“静穆的观照和生命的飞跃是中国艺术的两元。”静穆的观照也就是虚静心态的形成。艺术中的虚静不是绝然的空洞死寂,如佛家四大皆空、玄学意在玄远,它要在飘逸的用思中创造艺术的华章佳作,故此必由虚静上升到生命的飞跃,共感则是这种生命飞跃的最典型体现。共感也就是审美体验中的物我互观运动,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地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物我之间的互相逗发、交相感会,随着我中物、物中我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物我大融合。古代美学对此有极丰富的论述,本文仅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形态作一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道"无"基础上的老子"善行无辙迹"理论,是对体道之行的过程和结果的本质标定。在美的创造和显现方面,无辙迹的善行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归根复命,循道之规律而行;朴素无华——不以一己之小巧斫伤对象之本真;大美不言——希声、无形、象罔求之。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道教成熟和鼎盛时期.纵观历史,道教对于士人的影响之深莫过于唐.唐受道教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表现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道蕴.其一,道教自然无为、虚静素朴之道对唐人生命观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表现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超然物外的生命观和对人格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山水田园诗显现出清淡、自然的风格.其二,以道教神仙故事为母题,并借道教神仙世界的虚幻之影来表现对现实理想的追求,对山水自然的感悟,使山水田园诗绚烂瑰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人文主义为内核,这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重视.《礼记·礼运》对人的存在作了如下的价值判断:“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就将人放在了宇宙天地间的核心位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表述得更为直率,他说:“人,天地之性最可贵者也.”至于这可贵的原因,许氏并未作进一步的交待.数百年之后,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判断可以视作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他说:“人所贵者,盖贵为生.”(《养性延命录序》)人之可贵,即在其有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关注和肯定是人们自古以来的共识,它本能地发展为对长寿的期待,直接涵育出古人的养生意识.孙思邈接下来又说:“若能游心虚静,急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闹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作为一代医圣,孙思邈的这一养生观无疑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他放在首要位置的虚静观念,更应加以认真的探讨,因为在传统养生学中,静既是养生实践的指导,又是在养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高远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四大,阐释人在三才中的处境,并进一步诠释地的具体性生长,天的普遍性理想,道的总体性根源,从而关联成一种自发性的和谐。通过文明与文蔽的对比,指出话语的两面性,进而指出须由话语归于存有,由言入于默,这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疗与批判的过程,其最终必然指向和谐的融通。人们经由致虚、守静,自能让万物并作、归根复命,经由道家思想,将发现如此可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类文明因之可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9.
说“淡”美     
本文论述当今美学界尚少涉及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淡".老子从对"道"的"恍兮惚兮"感觉首出"淡"的观念;庄子在<天道>、<刻意>篇中对"淡"的心理发生作了逻辑性描述.陶渊明以"返归自然"的田园诗,提供第一批具有"淡"美特征的典范性作品;司空图以"冲淡"为众美之本,以庄子"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的逻辑推导为依据,形成<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苏轼将"淡"美由诗扩及书、画领域,并对淡美的"中"与"边"及在艺术创造实践中的把握,提出若干具有辩证意义的新见解,从而确定了"淡"在审美领域的至高地位.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批评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创作的真知灼见。虚静观贯穿于他整个文学创作和批评当中,这与老庄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的创作没有被现实的人和事所拘束,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文章的形式之美;他的批评没有先见的理论指导,全凭对创作的感悟以美文的形式诉诸读者,其中包含不少珠玉。他的文学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虚静”论,对此的研究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1.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2.
“十男九虚”“疲劳就是肾虚”的广告宣传,使得不少疲于生计的中年人总觉得自己虚,不少人去买补肾药来吃.医生表示,补肾有讲究,本来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营养物质没补上,还加重脏器排毒的负担. 补肾须分阴阳 不分“阴虚”还是“阳虚”盲目补肾的做法是错误的.肾虚分肾阴虚(怕冷)、肾阳虚(口干、咽干,易上火)、肾气虚(精力不够,夜尿多)、肾精不足(易脱发且弱精)、阴阳两虚(怕冷又怕热)五型.  相似文献   

13.
一《神思》是《文心雕龙》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的虚静说的影响。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①虚静对“文思”非常重要,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文思”就是“神思”。因此,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理想人格与理想国分别是至德之人与至德之世,其实现前提是内心达到无欲望撄扰的虚静状态.以虚静之心观物,和镜子成像一样:镜子成像的前提是“虚”、“静”,只将外物毫无偏私地呈现;体道者用心若镜,使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虚空澄明,纯净旷达的状态,排除思想中的杂念和欲望,对外物不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万物众生平等,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 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风破山,飘风振海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到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这主要是说妙极之体,体生命之道,处于一种气体本原状态.即虚静状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这样几句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五藏,澡雪精神”。这里,刘勰指出作家在进行构思的时候,须使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保持一种冷静而专注的精神状态。他很强调这种“虚静”的心境对构思的重要意义,以致把它看作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释云,“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速,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执璇机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唯虚与静之故也”,这话是甚得其旨的。刘勰的这一见解,涉及创  相似文献   

17.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合”是我国古代养生观的理论基础。先秦道家为“清虚派”,倡清静虚无,合于混沌。先秦儒家、医家为“运动派”,倡顺天而动、宣畅气血。汉人以人体比附天道,确立人体小宇宙观。刘安、王充、魏伯阳承“清虚派”,倡静反动,建立“逆从阴阳”的“生命逆向演化说”。董仲舒、荀悦、华佗则倡导运动宣通,建立“顺从阴阳”的“顺天尽寿说”。晋嵇康首合动静之论,唐孙思邈倡动静相宜,宋陈抟《太极图》将“生命逆向演化说”具体化、程序化。静中有动的古代行气术结晶——内丹大小周天行气法和动中有静的古代导引术结晶——太极拳,则是上述理论综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哲学通论李仁群《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书中,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创立了字宙存在和生命境界相统一的形而上学体系,阐述了“归根曰静”的人生境界和“涤除玄鉴”的修养方法,构建了“无为自化”的政治哲学和“小...  相似文献   

20.
今本《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一句的原貌应是帛书本和西汉竹书本《老子》中的"多闻数穷",强调圣人不应以智治国,这样今本第五章就是由两个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所构成,结构十分清晰。而且"多闻数穷"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对儒家的批评,体现出帛书之后的《老子》版本中的"思想聚焦"现象。"不若守于中"之"中"不应释为"虚静",而是公正之义,即圣人效法天地之"虚"而为政,其结果就是为政之公,如此解释则"不若守于中"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