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性命现象学的视角来看,道家创设了"道"这一崇高概念,为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提供理论目标和依据,通过人性与道性的趋于一致,用道性来印证人性的目标性、合理性,从而展现出生命价值实现的历程.它要求在其现实性上,通过重"真知"来拥有"道"的内在品质,做到"人与天一"而"壹其性",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目标;还要做到通过循道惜命匡世而"安其性",以及不为物累而追求自由和自我释然的"乐其性",这是生命价值的具体内容.在此,有力地批驳了那些视道家为"混世哲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之道     
  相似文献   

3.
康中乾  侯序 《东岳论丛》2023,(8):70-77+191-192
先秦道家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原。但只有这个“道”本还不行,因为“道”既然是天地万物之存在的本原,它理所当然要体现于天地万物,否则就会干涸窒息。这就涉及“德”的问题。老子讲“朴散则为器”“失道而后德”,庄子讲“道德”,这就是道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认识道家这种“道—德”本体论,对把握和发掘道家的深邃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5.
“道不可道”乃道家哲思的第一悖论。“道的超验本性”“语言的局限”和“言说者的‘成心’”乃“道不可道”的三个主因。作为一种哲学史上的事实,道家以其“强为之容”的诗意言说方式,以古言今、以虚言实、以事言理、以象言意、以身言境,较有效地克服了“言尽悖”的宿命式“道意”遮蔽,填平了“道言之悖”的理论鸿沟。道家诗意言说的背后隐藏着“向道而思”的思维密码,包括基于体悟的直觉思维、基于“对反”的辩证思维和基于模拟的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6.
庄子之水可分为喻"道"之水和非喻"道"之水。当水为喻"道"之水时,庄子突出了"道"之"虚静"本性。"生如静水"是人生存的完美状态,体现为内在境界和外在事功两方面;"法水而行"是人的生存之则,侧重去除外在世俗智巧和是非价值判断,归复"虚静"本性;"归"于水是对"道"的体悟,是人的生存境界,表现为人内心的"能化""清虚"和"洁净"。非喻"道"之水中,当水为"命"之象征时,庄子突出了人对"命"的安顺,人生存之应然为"安于水"和"忘水",前者是对"命"的主动安顺,后者是抛开对"命"的成见;当水作为清净环境的象征时,人能够在纷扰的生存境遇中"自藏于畔",即暂时性的选择隐遁,是合"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批评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创作的真知灼见。虚静观贯穿于他整个文学创作和批评当中,这与老庄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的创作没有被现实的人和事所拘束,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文章的形式之美;他的批评没有先见的理论指导,全凭对创作的感悟以美文的形式诉诸读者,其中包含不少珠玉。他的文学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虚静”论,对此的研究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9.
10.
就道与阴阳的关系来说,王船山认为道并不在阴阳之外,而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秩序与条理。虽然道与阴阳为“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船山就放弃或取消了道作为价值的根源。所谓“一之一之”者正是为了凸显道的作用.强调道即是阴阳之气本身具有的主持分剂之理。船山之说既肯定了气是宇宙惟一的实体,同时又使道显得更加内在与真实。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天人之学在与现代环境论对话中具有较多的“话语权”。正视环境问题,探明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构成现代环境论的三大要素。道家天人之学的建立,正是源于老庄首先洞察到人与自然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这种将“问题”本身作为反思对象的“问题意识”,对于现代环境论的建构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道家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倡导的道法自然、人道法天、任其自然、法天贵真这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原则,在最深层意义上给人类提供了一条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道路。道家天人之学和现代环境论所呼唤的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当共同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关怀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曾国藩的“自概”哲理。天道忌盈,人道忌满。人盈满,是他概抑或先自概?曾国藩主张先自概。他提出“自概之道”,意在持盈保泰,持满有道,但包含着不少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15.
时下电视剧的“红色经典改编”为媚俗而褒渎名作、玷污了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撇此不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应忠实于改编者对经典作品灵魂和精神的正确理解(这种理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美学观指引下与时俱进的);忠实于电视剧创作独特的审美规律(所以必须成功实现原作的文学思维或电影思维向电视剧思维的转换);忠实于寻求原作在审美风格、审美个性上与改编者在审美风格、审美个性上的相通契合点(并在这契合点上进行审美再创造)。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总的倾向属于儒家 ,但它标举“忠”、“信”,重视民生 ,有无为而治的倾向 ,似有道家的影响。《忠信之道》是儒家文献中比较独特的篇章 ,为进一步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儒道关系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陈白沙道论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沙在使先秦儒家思想获得本体论的确证时,吸收了道家的思维方式、思维架构来提升原始儒家的观念,并使道家的本体追求得以不断发展。道论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先于天地、创生万物、至虚无形、道与物通、至大无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管子·心术》等四篇同老庄道家一样,把"道"视为万物所以生所以成的本根。不同之处在于该四篇是把对"道"的体悟和认识运用于治心、治身、治国、王天下的哲学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四篇关于"道"和"精气"的本体意识和认识论的解析,并与老庄道家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其不同于老庄关于"道"在治心、治身、治国的运用,吸纳众家之长,实现了将老子道家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得以发挥和延伸,形成新的哲学流派——黄老道家。  相似文献   

19.
在肯定感官的自然本性方面,道家与儒家都承认"自然之眼",又主张对肉体性感官进行节制和约束.儒家的视觉思想浸润在政治道德的价值氛围中,感知外界、体认自我的自然之眼转化为提升道德、净化伦理的社会之眼.儒家的"感官伦理"强调以人格修养和礼教规范来调整、限制和引导感官欲求,使它们符合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道家转向内在,将自然之眼转为内视之眼,从"道"这个处在自然现实之外的最高存在去观照肉体感官,耳目被去肉体化,获得精神性的意蕴."明"被道家用来指向内在,耳目在"自闻"、"自见"中摆脱肉体性的存在,成为指认道的意象式表述.  相似文献   

20.
存在论与老庄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业成 《船山学刊》2003,(4):118-120
本文通过对存在论的简释,并比较老庄的道,认为存在与道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存在不能以是什么来界定,而只能以如何样来规定。存在论反对形而上学。老庄的道,恰是形而上者。道虽不能以是什么来确定,但却是万有的根据和本源。存在与道,如一定加以比较的话,结论只有两条:神似形异、形似神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