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中华文化精神的历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富有社会的内涵特征的论述,阐明了精神富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观世界不断洗炼完善、精神内容不断向上向善的过程和状态;是人的知、情、意不断丰富提升,社会的真、善、美不断显现完臻的过程和状态.阐明了精神富有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政治昌明的社会、法治完善的社会、科教发达的社会、文化繁荣的社会、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指明了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时代要求——不断营筑和巩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和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2.
流量文化以流量的获得和转化为主要表征,在流量逻辑主导下呈现出内容生产扩散效能强、传播推动互动频率高、价值变现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在流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暴露出思想活动的功利化、思考能力的被动以及道德水平的降格等问题。在流量文化境遇下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需要从内容供给、认同建构以及价值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他们思想活动的建构性、精神交往的能动性以及精神追求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2):23-26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各种先进思想文化而逐渐形成和体现出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精神品质和高度自觉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具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政治立场的人民性、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党性觉悟的自觉性、道德情操的无私性、意志品格的坚定性、心理状态的纯洁性、行为方式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的求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曹明 《唐都学刊》2014,(4):45-51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过程或活动,它需要体现有机性与整全性文化精神并内在地蕴涵着文化精神的价值维度,文化精神是指注重自身价值和自由意志,关注人的意义世界和伦理价值世界的自觉意识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精神自觉.然而,文化精神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空场或稀缺资源,却构成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过程哲学的视域,创业教育实践所遭遇的文化困境根源于传统“实体”思维和“原子”式教育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及其现实分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代性背离;不仅异化了教育应力图构建的价值和意义世界的本义及其社会功能,也为我们回归文化精神的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哲学依据,其可能性就在于实现由“本体思维”式教育理念向建构主义和生态教育观的过程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集体主义面临困境的经济管理原因及出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红亚 《浙江学刊》2002,23(5):152-155
我们不能用本质论证的方式 ,简单地来论证我国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在当前道德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从生产关系的层面 ,来理解公有制的“有” ,以真正确保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权益。首先 ,应拓宽思路 ,即公有制并不是产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唯一来源 ,从而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其次 ,在实践中应重视营造集体主义精神的机制的建设 ,从所有权的改革、管理层面上及通过塑造以人为本的单位文化等方面 ,来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之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和谐文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自人猿揖别,精神便与人类共生同在.在人类文明史上,精神的存在较之物质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绵延不灭的精神文化已成为人类共知共享的财富.因此,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是民族文化的渊源,也是人的动力资源.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精神满足人需求的属性决定了我们I必须构筑精神家园,张扬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消费主义思潮的新形态,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某些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世俗化、审美情趣庸俗化以及社会交往功利化。文化消费主义主要是通过资本逻辑的宰割、大众媒体的助推以及消费心理的操控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施以影响。我们可以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丰富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监管以及形塑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文化消费观四个方面着手,有效消解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重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鲁岩 《学术交流》2003,2(11):123-126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刘亚秋 《社会》2018,38(1):104-133
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社会品质,以及卡农、神话、节日等概念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能够促发人们回忆的社会力来自涂尔干所谓的“神圣社会”。哈布瓦赫记忆理论中的“社会框架论”和“社会品质”概念是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表现,由此形成一种哈布瓦赫的“神圣记忆观”。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卡农”,也是一种神圣记忆。卡农等概念是扬·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的继承和推进。上述要素构成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的基础。从“取向”讨论转向“范式”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记忆研究传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具有崇尚德治、重视教育的之人文特征,儒家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奠基者、实践者与弘扬者。儒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政治主张,把道德教化和“移风易俗”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鲜明特色即人文性。其德治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是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当今人文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Making Low Probabilities Useful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people process information on low probability-high consequence negative events and what it will take to get individuals to be sensitive to the likelihood of these types of accidents or disasters. In a set of experiments,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to individuals on the likelihood of serious accidents from a chemical facility.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other risks, such as fatalities from automobile accidents, to see whether laypersons can determine the relative safety of different plants. We conclude that fairly rich context information must be available for people to be able to judge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probabilities. In particular, it appears that one needs to present comparison scenarios that are located on the probability scale to evoke people's own feelings of risk. The concept of evaluability recently introduced by Hsee and his colleagues provides a useful explanation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贯彻以德治国的具体举措,而且是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道德控制是与制度化控制相辅相成的有利的社会控制手段,它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是由其不同于制度化控制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重在引导激励人们的行为、直接关注行为者的精神世界,可起到消除违规观念、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作用。运用道德建设方式加强社会控制,必须从基础道德建设入手、消除妨碍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社区氛围。  相似文献   

15.
祁亚辉 《学术交流》2004,(9):124-130
瑞典福利国家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覆盖面广、设计项目多、保障水平高,注重"公平"胜于注重"效率"。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制度的实施出现了财政危机,然而更深层次的危机,则是高福利所要求的高税率对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国际竞争力的打击。因此使之成为改革的重点。瑞典改革案例给予中国重要启示: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人民的企盼;但制度设计要避免重蹈瑞典福利国家制度"过度"福利供给的覆辙。  相似文献   

16.
田猛 《唐都学刊》2005,21(5):66-6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主题,从社会主义政党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关系,从执政党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问题,从有效提升执政党主体素质的哲学高度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价值和价值观:主客体的深层关系及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它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主体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价值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鉴于社会中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人的需要、利益的差别性 ,应该把有利于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价值和真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世纪风标:文论新构与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反传统的思潮是对载道文学观的反拨,载道对人性的戕害和对人的思想的严重束缚,引起"五四"新人强烈的情绪反弹,并因此对博大精深的整个理论传统做出简单化的反应;同时,反传统思潮也是对20世纪文学领域诸多新的事态发展的反应.反传统思潮有效地阻断了人们回眸历史的视线,使一切企图向文艺理论的古典诠释汲取营养的努力在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成了备受谴责的复古.对传统的决绝的否定也与人们对文化进步的线索的认识失误有关--不懂得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尤其是不懂得即便在剧烈变革的时期新旧文化间仍旧应有一定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其在文化兴国战略上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应加强普遍性诉求,而不是过分强调特殊性。因为,强调自身文化特殊性是一种防御性策略。相反,只有发扬自身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地参与到新普遍性的建构中去,才能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进而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