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重情体性是中国诗学的传统精神。中国抒情诗的发达,表明了中国艺术的情感谱系是十分丰富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感交错融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艺术审美风貌。中国古典诗学十分关注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对艺术发生以及艺术形态进行了充分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孙文福 《理论界》2008,(9):144-145
悠久的中国古典园林以其蕴涵独特的东方文化精神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崇尚自然。追求和谐;讲究气韵,刻求意境;注重旨趣,笃求含蓄是中国园林的文化性格和魅力渊薮,也是以中国自然写意式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先秦到明请的两千多年中,诗歌始终是处在文学文化与文学观念的核。乙位置上。古典诗歌的繁荣不仅仅意味着创作活动的繁荣,而且也意味着诗歌接受活动的繁荣。创作活动的繁荣可以通过创作出的作品的数量、质量与作者的情况反映出来,而接受活动的繁荣则是由诗歌的传播与关于诗歌的话语表现出来。传统的文学史或诗史实际上是作品史或创作活动史,关于诗歌接受的问题通常是归入了文学批评史或理论史。这种切割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是否有价值姑且不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来说,显然造成了对诗歌接受活动研究的偏狭和片面性。具体地说,就是对“诗话”研究的偏狭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5.
6.
杨景春 《文史哲》2008,(2):113-120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在林林总总的比喻中,唯有以味论诗最为亲切、自然而持久,"味"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鲜明个性。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以味喻诗这一千古妙喻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开掘和弘扬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成为历史赋予当代美学的重要使命,成为当代美学研究深化、发展的显著标志。然而这里所说的“现代意义”似应理解为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古典美学的参照意义,或者说用现代意识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参照所得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光庆 《学术界》2004,(6):88-105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 ,一贯“独尊”的“儒教”衰落了 ,作为“显学”的“经学”终结了 ,但与“经学”长期相伴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古典解释学 ,却随着中华文化的转型而转型了 ,并在转型中培育出新的现代特征 ,显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学术现象 .基于这一认识 ,本文以中国古典解释学的现代转型为研究课题 ,分析其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考察其转型中的理论形态 ,总结其转型中的实践典范 ,对中国古典解释学如何能完成现代转型这一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初步回答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自然本体论的逻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自然,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内容。然而自然观的问题,无论是在中国美学史还是西方美学史上,都是一个既绕道不开又是令人棘手的问题。过去,我们多从艺术品中自然美的表现方面,或从“自然”品格的风格学角度去讨论它,而较少对古典美学自然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 ,在西方美学史上存在着一条从康德经席勒到马克思的发展线路。而这条线路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美学理论线索 ,反倒毋宁说它指出的是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人性分裂与完成人性自我复归的现实之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李泽厚预言 2 1世纪将是一个教育人类学的时代。但同时他也不无遗憾地指出 :中国的哲学美学界 ,对康德———席勒———马克思这条指向未来的人性发展之路 ,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理论重视和足够的现实关怀。正是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 ,庄锡华先生和董馨女士最近合作撰写的《美育新思维———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用主义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社成思想的影响最大,社成的哲学、美学与教育思想曾影响过现代中国的先哲.他的思想的传播不仅为批判封建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新文化作出过贡献,也为强化我国现代美育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力度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解脱”价值,同时也主张要在保持美育独立性的前提下突出美育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而王国维美育伦理学观念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在席勒“感性—审美—道德”阶段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强调“美丽之心”“美情”对道德建构的基础性意义。与王国维不同,蔡元培更注重席勒以美育囊括德育、引领德育的思路,他将伦理学的核心诉求与美学精神的建构融合起来,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朱光潜通过“想象”阐发“同情”,并由此而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从西方现代生命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礼乐精神出发,打造和倡导“问心的道德”,凸显感性生命的激活对于道德建构的决定性意义。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的美育伦理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审美来纯洁和完善人性,以人性的自然舒展来实现道德的生长和拓展,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核心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酝酿之后,为美育确立起了人道主义的核心精神,以此精神为基点,他将美育从道德建构的必要手段一步步上升为通达世界本体的核心路径,彰显了美育在营构“世界”情怀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梁启超以感性、生命、本能等要素为杠杆来撬动“国民性”进而升起“民族主义”的大旗,在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壮大中挖掘美育的意义;而王国维则专注于人之本然的不“完全”,将美育与个体伤痛的解决关联起来,把美育的精神引向了“个体主义”。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切入美育,为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确立起了“世界”“民族”“个体”这三个不同的生长维度。这些维度从根本上说所凸显的是尊重和关爱人性的现代人学精神。中国现代美育话语正是在此多方要素交织的情形下确立起了自身的本土现代性生长道路。  相似文献   

14.
黄修己 《学术研究》2007,25(8):124-13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不断被改变着。历史面貌的改变,或由于新史实的发现,或由于对史实阐释的变化。现代文学史面貌的改变属后一种。对现代文学史的阐释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论。本文分析这几种阐释体系出现的背景、局限,用现代文学史实例证明"史无定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在中国是作为一项自觉设计的“现代性”工程浮出历史地平线的。从社会语境上来看,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化追求相匹配;从思想文化背景上来看,他以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知识诉求为精神支撑。就历史进程而言,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确立与初步探索时期,建国至今的50多年则是中国现代美育的沉寂与再恢复以至繁荣发展时期,前后两个阶段的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探索各有其关注重点和时代特色。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为兴业强国的目的而新民立人,始终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从而使中国现代美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蕴含。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境下的司法正义,尤其是在乡土社会表现为一种人情正义和感官正义,乡村的司法也有其自己的规律与特点。法官的角色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参与;裁判的依据不只是法律,更多的是习惯与伦理;裁判的场域不是庄严肃穆的法庭,而是田间地头、炕上开庭;裁判过程不是严格遵守诉讼程序,而是追求实质的正义。在乡土社会,正式的法律被弱化,法律作为纠纷解决的方式在乡土社会得不到广泛的推行。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法治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方式,我们应追求多元的社会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继承古代译论不是对古代译论原样照搬,而是要首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现代阐释,使其真正融入到中国当代译学的话语系统中。现代阐释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古代译论的创造性继承。  相似文献   

18.
开掘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已愈来愈受到美学史界的关注.眼下,神州大地的现代化步伐正在加快.而随着艺术创造领域中“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和人们的审美追求由单一趋向多元,审美趣味由低品位转向高品位这一形势的出现,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认为,对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构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阐释对象的古代典籍文化产品和作为阐释主体的现代读者,进行着双向逆反交流,这就构成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活动。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的结果,不是简单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更不是简单地继承或宏扬传统文化,而是现代读者能动地选择和改造传统文化,从而积极地参与文化传统的进展,并且不断地重新构建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