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合理性问题之成为当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题 ,既是对于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绝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历史性批判 ,又是对于理性的发展历史和作用功能的批判性反思 ,同时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它意味着人类认识的科学视野由自然转向社会文化 ,由事实转向价值 ,由认知转向评价 ,由存在转向行动 ,由描述转向规范 ,代表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合理性看做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规范性的统一 ,主张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中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理化发展途径。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不断提高其合理度应当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了挑战。实际上 ,后现代主义对“元话语”和启蒙主义的批判及其对知识的差异和多样性的提倡 ,有利于社会科学摆脱唯科学主义 ,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形成是与现代性过程紧密相连的 ,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经验性、客观性的研究路径。在强调社会科学的独立性的同时 ,维持其与哲学和人文科学的互动关系 ,在不同的学科、方法和范式之间保持丰富的想像力 ,是后现代话语带给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念 ,也是创新社会科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分支而为学界所关注 ,提升着人们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运作方式的哲学自觉。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哲学的视野 ,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象性基础 ,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发展、客观性和主体性、真理性和合理性、滞后性与超前性、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探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认知与评价、规范转换与学科际沟通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宣扬的多元主义社会境遇与全球化背景下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后现代主义具有在现代主义走向极端之后产生物极必反的含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摒弃和反叛,具有反对本质主义、消解深层模式,否定自我、消解人的主体性,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等显著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谬误,逐渐走向分化和衰落.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资本主义文化要走出后现代主义造成的困境,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还有重重的障碍要克服.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行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知识体系的西方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次全面而重大的转型 ,建基于牛顿经典科学之上的现代社会科学架构的一些基本层面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中国的社会科学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和回应这种转变趋势 ,调整自己的发展基点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化。一方面 ,力求生产出具有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本土价值意义的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 ,全面参与全球化的学术生产 ,成为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大国和强国 相似文献
6.
符号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号学虽然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成形较晚的学科,但中国古代哲学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符号学思想。加强符号学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哲学研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研究,同时符号学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7.
2001年5月19、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时代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等众多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报告和讲演,共同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8.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困境与曙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样一个会议上讲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我感觉到既兴奋又惶恐。之所以兴奋,因为我也是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中的一员,作为这个火热的群体中的一员。在其组织和家园宣告成立的大会上做报告,自然应该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感觉到很兴奋。 相似文献
9.
探讨马克斯·韦伯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对于今天深入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限度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韦伯关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相区分的价值中立原则,蕴含着他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秩序及其根据所发生的根本转变的自觉理解,体现着他对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的统一原则在现代社会潜存风险的忧思。正是在此意义上,韦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的最重要功能是让人保持头脑的清明并以此抵御先知般的立法者的妄念。 相似文献
10.
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重庆应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准确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正确方向,着力在基础理论研究、现实课题研究、优势资源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等方面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构建西部人文高地。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历史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基础之上的虚无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并没有和现代主义价值观相分离 ,而是寄生于现代主义价值观之中。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对现代性历史观、现代性真理观和现代性价值观进行解构 ,并使其非真实化。“非真实化”是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学术思潮。20世纪70年代,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初入学术界;吉登斯和后现代主义有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吉登斯是在批判他们的论点中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又吸收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这样一个时期中,英国学术界也正经历从实证主义到批判主义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批判精神潮流中,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不可忽视的某些关联,而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周波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2):117-119
人性主题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库切作品的永恒主题,小说《耻》也不例外。《耻》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尊严的丧失、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人性的耻辱、人性的挣扎以及人性异化的有力表现。《耻》充分展示了当代南非社会的人性畸态。而造成这一人性畸态的根本原因,是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特殊历史。因此,人性探索中的历史意识是库切人性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小说的作者以后殖民主义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探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元小说是西方20世纪后半叶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象征了一次发生在小说传统内部的范式转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看,元小说都与过往的虚构散文体叙事保持着一定的批判距离。这主要表现为它对文学中目的论的反思甚至戏谑。在宏观层面,对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美学而言,主题和时间维度的矛盾通常在经验世界、道德或意识层面得以和解;而当代元小说,或将主题矛盾刻意前景化,或在频繁的语境置换中制造矛盾的阅读期待。在微观层面,对前者而言,意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语言学意义上的近喻和隐喻原则;而后者则将意义消解为语言选择的过程。当然,元小说并非也不可能彻底否定叙事中的目的论;它仅仅是试图在各个具体层面与传统的小说叙事保持暧昧的距离。在一个符号日渐沦为功用消费的当下语境中,这种面对自身媒介"既参与又质疑"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西方悲剧观念对传统悲剧观进行了深刻的反叛与变革,成为独立的、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的文艺思潮。其变革集中体现为由外部冲突的实体悲剧转化为以异化为主题的内在哲理悲剧,这为悲剧观的流变带来正与负的双向效应:一方面,悲剧意识由外部向内部深化,对悲剧内里的沉入和形而上的反讽话语缔造了现代悲剧精神;但另一方面,也使现代悲剧遭遇了现代悲观主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当前社会矛盾冲突也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本文着重揭示了网络的本质特性和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解析这些因素所呈现的方式和范围,探究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控制和缓解社会的矛盾冲突状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意义支撑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其在现实中的发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呼应,其理论的建构应自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的发育发展中汲取营养,研究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交集中,高起点、高速度、追赶型的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按照社会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综合研究古今中外的有关思想资料,重建和高扬体现当代时代精神的中国人文精神,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结构的全面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给哲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一直吸引着思想家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西马”早期代表人物能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甚至能对经典理论进行有益的创新和补充,后期代表人物与唯物史观越走越远。“后马”对唯物史观的态度主要是消解与颠覆,其理论“创新”也基本上与唯物史观相背离。我们必须用坚持和发展的态度、严谨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范式。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以革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西方文化侵略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文化侵略由来已久,当前的西方文化侵略呈现出侵略目的的公开性、侵略力量的强势性、侵略途径的多样性、侵略手段的隐蔽性、侵略状态的弥散性、侵略影响的根本性等显著特征。面对西方文化侵略,发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筑起保护民族文化免受侵略的监管防线;处理好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神性·狼性·人性--西方文学史与作品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国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61-68
就西方文艺来说,神性、狼性和人性之间冲突和共存构成了其中持久的发展动力.在西方文学史上,狼不仅曾经以文化英雄姿态出现过,而且以一种叛逆的基因一直活跃在文学发展史中,成为不断反抗既定的文学秩序和规则、不断创新的"魔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