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自传体文学是传主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是写实性的文学创作.而这篇论文所要阐述问题的切入点是:<斯通家史札记>作为自传体形式的传记文学,突破了时空概念,将传主有生年代的事件前后延伸,并将自传体文学中传主有生年代的事件,通过他传的形式及凭空想象的小说形式展现.这部小说是以母亲的故事为线索来想象自传,一方面传主本身有生年代做母亲的经历,通过赋予她的孩子们在传主去世后的时间里,以想象的空间来完成传主本身的自传内容;另一方面,延伸传主出生前及死后的自传内容,通过传主自身想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内容.这部小说的实质不是真正在写传主的故事,而是在想象传主的故事,从而达到展现传主思想,丰富人生理想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姜清波 《唐都学刊》2004,20(2):49-50
拜根兴先生新著《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2 0 0 3年 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部分 ,分为上篇、下篇和附篇。细读之后 ,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和论述 ,宏观微观兼顾 ,在明确整体大框架的同时 ,感受到其论述问题时  相似文献   

3.
目前,社会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扩张之势席卷大陆的社会学界,尤见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向东方的蔓延和浸润。作为“社会工作名著译丛”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的《残疾人社会工作》(Rothman,JC著,曾守锤、张坤等译)便是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东渐”的产物和见证。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向远 《南亚研究》2009,(1):149-156
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的因缘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立场上的跨文化研究。从这一角度对上千年来中国涉及印度的有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可以打通文史界限,打破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的界限,揭示中国作家对印度的客观的研究记述与主观的情感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一步确认印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张魁远、石小六、张经三同志主编的《经济检查》一书,是建国40多年来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经济检查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经济检查理论的空白,是工商行政管理学理论建设上的一项可喜可贺的成果。这部著作问世对于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学科体系,指导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深化经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经济检查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宋是继唐之后又一个对外交往异常活跃的时期,无论是交往的范围还是内容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唐代相比,宋代对外关系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海上往来的空前兴盛。这当中,交往最为密切的首推地处朝鲜半岛的高丽国。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与高丽的关系乃是整个宋代对外关系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宋丽关系的研究,不仅是古代中韩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入探析宋代对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杨渭生教授撰写的《宋丽关系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关系史》)就是…  相似文献   

8.
9.
郑杭生 《创新》2011,5(3):124-125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是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学课题指南项目。课题承担者仓理新教授在注重研究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热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子课题,内容涉及旅游文化、网络文化、健身文化等当代我国大众比较热衷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刘茉琳 《探求》2009,(5):79-80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永远年轻且充满魅力的学科方向,它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成长,其开放性的学科姿态为学者们带来了永不枯竭的研究动力。1962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此后,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就一次次迎来丰硕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杨文武  朱莉 《南亚研究》2010,(3):155-159
印度的中国形象建构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西方对中国的形象建构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学界就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显得有些冷清。这在目前中印关系日益升温、中印文化交流逐渐增多的时代语境里显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2.
陈萍 《社科纵横》2007,(10):169
詹姆斯.乔伊斯奠定了意识流小说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使现代英语小说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尤利西斯》是现代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乔伊斯通过对三个核心人物的描写和人物潜意识的挖掘,深刻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文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法学家的文学研究进行再研究,以分清正误,辨别得失。法学家的文学失误与文学家的法律失误,同出于单科独进的教育模式和科研习惯所造成的积弊。美国法学家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和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二书均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论据多达40多例,表现了运用文学材料的浓厚兴趣,然而也未能摆脱上述积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刚刚过去的世纪交替,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变的重要历史转折期,文学的文化语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生长于这一语境中的北京文学在创作理念、文化选择、艺术模式、话语形态等方面开始形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世界.回眸90年代多姿多彩的北京文学,关注它的风貌特征与走向轨迹,无疑是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特别是北京地域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由北京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吕智敏主编的<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一书,正是一部在新世纪伊始及时对其作出全面梳理和阐释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力作———简评《社会与市场———社会主体论》常延廷社会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各种探索。赵瑞政同志的专著《社会与市场———社会主体论》是一部从宏观层次研究社会的力作。这部专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社会整体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澳大利亚文学研究领域内,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崛起,成为外国文学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有生力量。梁中贤教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她致力于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研究多年。2007年,她的专著《解读伊丽莎白.乔利小说的符号意义》(以下简称《解读》)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的命名更体现了梁中贤文学研究方法的  相似文献   

17.
郑杭生 《创新》2013,(2):125-125
<正>《流行语与时尚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流行思潮》一书是据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成果选介汇编而成。当今世界越来越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该书主编仓理新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她于2008年秋季在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的公开选修课:流行语反映的时尚文化,教学大纲在校园网一经公开,便吸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经典被毁于天灾人祸,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大多数优秀著作,都已悄然沉没于岁月的烟尘里.西方学者凯利(Stuart Kelly)在<失落的书>中指出:"书籍遗失并非异常之事,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作品遗失的历史.[1]现在所说的西方正典都是"碰巧"传下来的,它们幸运地浮出了遗失文献的海面.  相似文献   

19.
陈建光 《学术交流》2003,(6):151-155
20世纪末 ,学界对茅盾及其《子夜》聚讼纷纭 ,质难群起。然而若从历史话语切入 ,进而深研其于接受中应被赋予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定位 ,则不可否认 ,它以新的理性精神对群丑喧嚣、群雄纷争的历史当下进行了批判 ,给新崛起的左翼文坛带来了根本而深刻的影响。因而 ,《子夜》的接受价值就应主要定位在对左翼文学的特殊贡献上。同时 ,《子夜》的读者接受多从《子夜》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上肯定它的认识价值与社会价值 ,其超国家、超民族特征十分明显。由此 ,我们不能不认同 ,《子夜》是隽永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20.
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徐行言、程金城合著的《表现主义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近几年 ,随着后新潮小说、“先锋小说家”的实验日益令人瞩目 ,不少批评家似乎已把目光移向当今仍活跃在西方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界的“后现实主义”思潮或运动 ,而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已逐渐由“热”到冷。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对现代主义尤其是与“五四”新文学相伴而生的中国表现主义文学始终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已有的成果也主要以单篇文章或个别章节的形式出现 ,论者大多浅尝辄止而少见持续深入的研究 ,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