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方国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对应了三个维度,即历史维度、地理纬度与城市维度,其中,城市文化是近代江南文化的典型形态。在江南区域城市文化实现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蜕变中,现代传媒的革命性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现代传媒的出现,从整体上改变了城市文化的内在结构,推动了江南区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体表现在文化主体、生活内容、文化精神等方面。从城市生活内容到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文化之发展俯仰依违于传统趣味与现代意识之间,顺着言情文化与时议文化两条主要线索前进,此两重文化主题的发展演进,形象地诠释了江南城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涵重构。  相似文献   

2.
从江南区域史研究出发,可以看到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国内相关成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涉及江南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数局限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没有将之延伸到江南区域史的讨论范围;其次,江南区域史研究者对相关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进展关注有限。为此,从对外关系史的视角,江南区域史研究有以下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一是要深入探寻历史上江南对外贸易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把江南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在东亚及全球视野下思考江南社会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脉络,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区域城市史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江南区域城市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是不相称的,与江南区域史作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地位也是不相称的,因而需要广大同仁的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4.
自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以来,区域史研究蔚然成风,“在一定时段下打通历史与社会、经济、地理、文化研究的界限”,这样的学术进路开始引导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长时段宽领域的宏观学术视野为各国史家所倚重。在此背景下,亚洲区域史研究在近10年来呈现繁荣之趋势。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近代东北亚历史的研究一直呈薄弱状态。张晓刚教授新著《东北亚近代史探赜》(以下简称《探赜》)无疑对此一领域的研究作了有益探索。此外,作者虽以东北亚区域为研究对象,但并非局限于此,而是将各“子区域”间的“交错”发展呈献给读者,如“经济发展篇”中“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输出品结构”,以两国输出品为主线对东亚、东南亚间海域贸易的互动进行了考察。另从时间范围上看,《探赜》虽以近代为主要时限,但亦着眼于前近代相关历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江南都市群的历史源流及其文化研究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都市群足指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带的江南区域都市群体,它不仅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以扬州、苏州、湖州、南京、杭州、松江(上海)等大都市为中心的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体系,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城市化率最高和城市形态、结构发展最完善的都市群体.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异常痛苦的历史变迁,这一变迁起始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从文化角度来思考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确有许多值得玩味之处,也有助于历史认识的深化。但如果说近代中国“有条不紊地循着自己的道路,表现为文化三结构的逻辑展开,”即文化三结构必然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后引此文,不再出注),却又不无商榷之处。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姑且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外层——物的部分;中层——心物结合部分;内层——心的部分。但文化本身的三结构并不能规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必然依着文化结构顺序,经历一个由制器到政体变革,再到文化全面发展的固定程式。  相似文献   

7.
方兴未艾的环境史视野和方法可为江南区域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东南沿海源于地理区位的原始自然生态条件,规范了以水利开发为枢纽的区域农业经济和文明形态的指向.进入帝国时代以来的分分合合、起起伏伏历程中,长江中下游自然资源的优势日渐发挥出来,其经济在六朝时期稳步增长,终于超过了成熟开发早的黄河流域,尽管政治中心大多依然在北方.元明清阶段的长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平原稻田为核心、商品化的多种经营为特色的区域环境—经济—文化模式,不但在生产力、物质财富上,在全国独占鳌头,而且也展现出一定时空单位内自然与人为良性相互作用的美景.然而,竭尽自然资源的"江南模式"从长期环境后果看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其"先进性"的进一步突破也湮没在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王朝循复的轨辙里,没有出现如"英格兰模式"那样现代性的滥觞.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的提出范作为专门的研究范围,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其研究规模及势头如此空前,几乎覆盖了国内各地域,只是近几年来的新鲜事。在这一区域文化热中,对“临川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进展扎实。《临川文化史》①的问世,更在这一领域名列前茅。可是直到今天,“临川文化”的基本概念究竟应如何较为准确的归纳和表述,仍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临};I文化”概念的表述谈点自己的浅见。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两者在区域文化中体现得异常充分。从某些区域文化的定义看,不论是用一篇文章阐述,还是…  相似文献   

9.
江南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多有变化,而且还具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唐代以来,有关江南的诗作颇为丰富,产生了各种意象。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但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明清朝鲜文人在创作中沿袭中国文人的江南意象,歌咏江南风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国文人的江南之意与朝鲜本土的江南实景相融,赋江南以新的地理内容。江南一词的区域范围在明清朝鲜文人的作品中并不局限在中国,而往往带有朝鲜本土江南景象的关照,从而创造出朝鲜本土的地理意象。除此之外,明清交替,政治上对清朝的力屈而降及文化上的尊明攘清,使朝鲜文人笔下的中国江南更具备了感念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三江     
三江就地域而言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清三江域指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清末时期,江苏、安徽并称江南。故江南、江西称为两江。1902—1905 1902年清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督署江宁(即南京)办师范学堂。是年9月刘病逝。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清府准。由江宁藩司拨银,校址于江宁  相似文献   

11.
地域性是地理标志最核心的特征,表现为地理标志命名的地缘性、使用主体的区域性、产品特性的地域关联性。该特性使得地理标志保护面临重叠保护,“公地悲剧”以及侵权救济难等困局。可确立在先权利优先原则和共存规则解决重叠保护问题;严格权利主体标准和规范使用行为预防“公地悲剧”的发生;扩大诉讼主体范围和明确正当使用的条件化解侵权救济的难题等。《民法典》已明确将地理标志列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为发挥地理标志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功能,我国应尽早制定《地理标志保护法》。  相似文献   

12.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特殊所在,人们往往用“转型”二字涵盖。对于这个转型的近代社会,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如经济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制度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等等。赵慧峰近著《近代转型社会中的集团与人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则超越社会领域的一般层面,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人群”直接入手,诠释了中国历史由中世纪到近代的流转与演变。其特色如下。第一,以人统事,叙事为人。历史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对历史的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最近 ,南昌大学教授陈东有先生的专著《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下简称《走向》)问世 ,标志着我国明清海外贸易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走向》最有价值的地方是研究视野的成功转换 ,将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大规模海上贸易现象置于近代世界市场互动的形成过程中来考察。从本土向世界的视角转换所带来的意义是 :将中国东南海商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 ,为中、西文明现代化比较研究创造了条件 ,为解释令人困惑的“中国为何在 16世纪开始落后”等相关问题 ,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中国方面的背景分析 ,也超越过去同类…  相似文献   

15.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洮河流域自秦代起即是城池与防御体系兴建的重要地区。本文主要以《水经注》所载为核心,结合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其分布特征、防御体系进行探析。通过考察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防御体系,反映当时洮河流域的水域文化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清代有“南袁北纪”((1))之称,袁枚和纪昀洵为文坛巨擘,亦皆为文言小说大家。若立足两人文言小说集代表作《子不语》与《阅微草堂笔记》,以小说地图的视角观之,多有可比对映照之处。就小说作品的主要地域分布而言,前者以江南区域为中心,叙事呈“自南而北”的趋势;后者以直隶区域为中心,叙事呈“自北而南”的趋势;就南北空间景观的重点意象而言,则有市井与庙堂之别;就物产与民俗地理的南北特色而言,则有南方山林与北地原野之别;就南北主要人物群像的塑造而言,前者多写江南客商,后者关注北方循吏。通过以上的比照探讨,还可见出两书不同的写作策略和叙事笔法,即一为性灵大家,由“戏编”而张扬性灵,一为理学名臣,多考据而说理教化。两位作者虽有强度相若的“地方认同”情感,却有着迥然有别的撰述心态。  相似文献   

17.
《水浒》一书 ,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 ,主要有 :(一 )“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 ;(二 )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 ;(三 )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之际,近代以来逐渐被“博物馆化”的儒教与曾推动儒教“博物馆化”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知识空间中却似乎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命运逆转。对《新青年》涉及宗教认知、社会进化论等理念的价值重估,与对曾由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史观主导的新文化“故事”的历史重写,两种互惠的历史动力,促使新文化运动某种程度被反向“博物馆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书写逐渐从“典型的历史”走向“真实的历史”。《新青年》以个体自主为核心价值,绝对肯定人的意志和能力。它不仅呼应、承接了儒学近代转型、朝向人性回归的根本命题,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梅新林教授撰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书,最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文被收入《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获200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导论部分发表于《文艺报》后,先后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本书旨在通过文学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力求达到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表现形态与演变规律,以及建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研究的学术体系,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之目的。全书由导论和五个章节内容所组成。导论主要就“选题缘起与…  相似文献   

20.
运河区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 ,也是近代企业集中的地区之一。运河区域近代企业的创办使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对近代观念转换和近代民主制度汲纳等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