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的重要论述,业已成为我国外事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这一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以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为理论之基、以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为文化之源、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为历史之维的建构过程。在理论之基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继承了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思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道德和正义原则的理论精髓,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向当代形态的转换;在文化之源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科学地把握传统义利关系中“义”“利”的价值定位,实现了对传统义利思想的超越;在历史之维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发展,实现了义利关系由国内战略向国际战略的视域转换。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的大致走向,塑造了理想化的“君子”人格,形成了神圣化的义利观。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神圣化的义利观转化为平民式的义利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价值观的认知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伦理学说由“性善论”、“义利观”、“五伦说”、“修养论”所构成。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解答道德的根源、价值、规范、修养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即道德的人化和人的道德化。这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是传统义利观的源头活水。无论是孔孟的先义后利和荀子的以义制利 ,还是墨子的贵义兼利和韩非子的崇法尚利 ,它们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历史命运表明 ,义利观归根结底是社会各阶级之经济利益及力量对比在道德领域里的反映。总的来说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近代功利主义那种追求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的义利观 ,也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利益主体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阻碍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 ,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仍然为我们留下了可以进一步挖掘的思想资源 ,就某些方面来说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道周在晚明时期学术声望极高,堪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经学研究尤其是礼学研究,成为晚明经学思潮狂飙的重要助推者.他对于《孝经》研究的重视颇为引人注目.黄道周认为,《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的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故而他侧重从宇宙本体论、形上学等层面去阐释“孝”之于拯救晚明社会的学术合理性.基于对晚明宗法政治伦理的反思,黄道周在政治伦理问题上,主张“孝”、“忠”合一,以“孝道”陈说君臣伦理的应然状态.黄道周对于《孝经》的阐释,实际上是对儒家理想的道德与政治秩序进行追本溯源式的学术搜讨,体现出独特的论孝理路.  相似文献   

7.
义利问题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也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伦理思想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与物质利益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谁更具有优先性问题。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一般地否定道义论,而是在肯定义重于利的前提下,力图对义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即肯定每个人追求其合理的私人利益的正当性,扬弃宋明道学家所宣扬的“公利”中的实质上的专制君主一家一姓的私利的虚幻性。同时,他又十分注重分辨合理的“自利”与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反对“攻取相役”“成乎惨害”的极端利己主义,从而在学理上弥补了晚明以“人必有私”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不足。王夫之的义利观更注重对传统道义论的诠释与改造。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作用,不仅是实现社会教化与治理,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力量,更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在指导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3种价值资源中,主流道德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日益弱化;西方道德近百年来在发挥启蒙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德是影响、调节当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要素,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道德中寻找幸福与安身立命之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我们必须坚持弘扬传统道德: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弘扬“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坚持他人、群体本位的道德观;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德目。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把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界定为重义轻利,那么重义是轻利的前提,“轻利”是“重义”的结果,“重义”和“轻利”是不可分割的,在现实社会中,集体主义是处理好人们的利益关系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孔子义利观中的进步思想,经过批判地改造,可以成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胡安国自觉承接理学道统,以理学家高度重视的“义利之辨”为孔子作《春秋》的重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诠释.他认为,王道、天理是“上下尊卑”的根基,义利之辨是《春秋》所载违背尊尊之史事的根由,而孔子对史事所作褒贬是对义利之辨寓意的显现,深入体察孔子笔法,有益于具体地把握超越性的王道、天理.通过把《春秋》与孟子义利观、二程理欲观紧密糅合,胡安国实现了对《春秋》的理学化诠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典的理学化”与“理学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是指道德原则规范,“利”是指物质利益。义与利的关系,涉及到道德原则规范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儒家、法家、墨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许多宝贵的积极合理因素。其中尤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最为全面、深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总结研究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批判继承它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义利观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成、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特殊的,对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操守、民族情结、民族心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义利观历经变迁,已形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自觉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价值情怀.中国传统义利在不断发展、丰富、演变的过程中呈现了独特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非常丰富。当前,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精忠报国”的道德情操、“仁爱”原则、重礼仪讲信用和“父慈子孝”的道德原则,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代是个新旧秩序转换剧烈的时代。贫富分化导致当时社会经济与意识(道德)关系的错位。生逢其时的孔子力图从人们的内心修养下功夫,推动社会由盲动走向理性,由无序走上有序的礼乐轨道。其义利观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辩证关系,剖析孔子义利观在处理社会贫富关系上所体现出的现实功用性,来揭示孔子的义利之辨是时代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6.
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一直推崇“贵义贱利”;然而,梳理先秦诸子“义利观”可以看出先秦各家并非都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即使儒家也要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其时代演化。  相似文献   

17.
赵璐博士的<中国近代义利观研究>一书2007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它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赵璐博士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中国义利观的近代转型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伦理学史上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义利之辩的人 ,他主张在行道的过程中“克己”、“见利思义”。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新文明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于12月14日至16日在广西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和圉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60多位伦理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及和谐社会道德建构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知名学者陈瑛研究员、魏英敏教授、刘启林研究员、吴潜涛教授、唐凯麟教授、焦国成教授、葛晨虹教授等出席了本次盛会。“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