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世平 《社科纵横》2006,21(6):77-78
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存在三种理论,即强化论、弱化论和折衷论,在信访法律制度的变迁中,政府立法采用渐进的方式,采纳了折衷论。未来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的改革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整体设计。以现有纠纷解决模式为背景,宏观设计多种纠纷解决模式的受理范围和各自重点,彼此协调,相互衔接。二是微观建构。以既有的模式为基础,重构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政工作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内容不断增加,政策不断改变,带来民政对象来信来访呈上升趋势,且情况较为复杂。民政信访重点在基层,基层民政信访工作怎么做?笔者认为,做好基层的民政信访工作应做到四要:一是要融合贯通民政法规及政策,做到以政为纲,  相似文献   

3.
李爱华 《社科纵横》2005,20(5):46-4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信访处理作为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之一,确定了信访处理在党内监督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不仅对各级党委、纪委认真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在党内监督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信访工作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法规基础。我们应进一步探索信访监督的新路子,将信访监督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理念引入信访监督工作之中,不断提升信访监督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日本行政相谈和苦情制度是综合性很强的行政申诉救济制度,和中国的信访制度基本性质是相同的.本文对两者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相似点主要有:1.立法目的相通;2.基础原则相近;3.都注重调查权和思想疏导;4.都奉行及时终结原则;5.将行政内部救济与其他救济区分开来等.不同点主要有:1.法规体系结构不同;2.社会参与程度不同;3.对于信访工作机构和信访工作人员的调查权的关注度有差异;4."法律责任"条款设置有差异;5."信访秩序"规定有差异等.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分析,力图归纳日本行政相谈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中国的信访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6):84-87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信访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是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新时期信访工作陷入困境,呈现出新特点,究其原因有信访工作制度因素,也有制度外原因,为此要从信访工作制度内外两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进信访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某市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信访意愿的调查数据,在微观层面上测量受教育程度与信访意愿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与信访意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愿意以信访方式表达其诉愿,而受高等教育群体则普遍不愿信访。研究同时发现,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基层政府和司法仍缺少必要的信任,应引起警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5):40-45
信访诉求分类处理是政府管理精细化的具体应用,是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不到快速有效解决这种症状的"良方"。而责任追究制的建立是这一"药方"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能否使信访诉求分类处理这一重大举措顺利展开就需要把责任理顺,建立责任追究,明确责任追究的具体范围、形式、主客体、程序与认定。如何按照法定途径进行分类处理,形成有效问责追究机制,使得"分类+责任"相互嵌套是快速处理信访诉求、推进信访法治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党和国家信访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党和国家信访制度的改革李云清一、信访领域里的状况无论过去和现在,信访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解决了堆积如山的上访问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从信访工作制度、方法、效率和效果来看很不适应,很不得力。给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9.
申莉萍 《社科纵横》2013,(10):86-89
信访是中国特有的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方法和机制。而涉诉信访一方面成为化解各类纠纷的一个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成为困扰司法机关发展的一个现实难题。在厘清涉诉信访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和完善涉诉信访终结处理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来,围绕《秋菊打官司》故事内容的寓意,中国法学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讨论热情,这部电影也因此被塑造成人们反思中国法治事业的一个经典文本。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秋菊作为"农村妇女"的角色隐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农村"所暗示的空间特征、还是"妇女"所象征的性别特征,都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法治事业的切入点。借用齐美尔关于"距离"和"陌生"的观点来看,中国法治事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一部分民众由于地理空间而产生的"陌生感",而是来自立法者、司法者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包括不同性别的法律认知差异)从而在不同人群的心理空间中造成了"距离感"。  相似文献   

11.
请愿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人们对于国家政治设施或其本身权益,向民意机关或行政机关陈述其愿望或者意见,请求国家机关作为或不作为之权利。请愿制度是当今很多国家施行的权利保障制度,是各国制定诉讼程序性规则的基础性制度。俄罗斯的请愿(обращение)制度立足于俄罗斯联邦宪法,具有宪法性基本权利的请愿权是俄罗斯诉权的基础,包括建议权、声明权和申诉权。俄罗斯的权利多元救济制度中的请愿权制度,与世界各国权利救济发展趋势大体一致,可以说基本是成功的。这对处于改革阶段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派性村庄内的农民上访行动兼具个体意志与派性意志的双重特征。农民上访的个体意志使得个体的上访行动具备维护自身利益的内涵,而派性意志使得上访行动具备明显的政治斗争意图。在派性村庄政治下,农民上访变成了派性斗争的工具,国家权力则在上访行动中变成了派性斗争倚重的工具。通过农民上访和国家权力的干预,村庄派性之间的权力格局被重新塑造,同时国家权力也通过对村庄权力结构的塑造及上访活动的回应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村庄内的派性政治衍生了上访事件,同时也构建了上访事件的再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昌凤 《社科纵横》2005,20(2):48-50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人心,聚积在农村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并有激化的趋势,由此引发了农民大规模的涉法信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农民涉法信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疏通渠道,积极化解农民涉法信访中的矛盾,才能解开其中的症结,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6):48-53
信访作为一种弱程序性的救济途径,在当前社会中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而本应作为"主力军"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访者的信访行为进行分析。信访诉求处理的需求大于供给,导致信访普遍"价格"上涨,信访者福利下降;除了谋利型信访和信访者主观认为收益大于成本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收益小于成本的;由于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存在,信访者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而选择继续上访。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形成普遍的信访"价格",增大信访的机会成本,同时帮助信访者合理评估信访的成本与收益,减少对沉没成本的主观放大,逐渐改掉中国人信"访"不信"法"的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