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端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0)
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每一村寨均信仰"萨岁","萨岁"不仅是村寨的保护神,而且是最高神."萨岁"崇拜起源于侗族父系集团的"始祖母"崇拜和"土地"崇拜."萨岁"崇拜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有的区域在特定的时代需求下,还将"萨岁"与本区域的女英雄形象结合在一起."萨岁"崇拜对于侗族村寨内部资源的整合及区域间的联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景观设计中的象征阐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人们在欣赏景观时,也会通过自己的象征阐释拓展景观的内涵。人们的这种象征阐释源于象征化生存的人类本能,其心理基础是期待视野。象征阐释一般具有分为重构和建构两种类型,具有必然性、主动性、普泛性、差异性、动态性、自由性、多样性、通俗性、丰富性、不定性、可引导性等特征。对于象征阐释,景观设计者应在建构意义、语境指引、顺应读者等方面强化设计,才能有效地把读者的象征阐释指向预期的景观内涵。 相似文献
3.
佘小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62-66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4.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邓立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2-96
民族民间信仰继承了许多原始宗教和道德习俗,如祭祀礼仪、图腾崇拜、禁忌传统等,这些民间信仰与伦理文化相互依存和共生,形成了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浓郁民族风情和特色民族文化。然而,民族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蕴含本土特质的“草根文化”如何突出重围,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谭厚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6):118-121
中国是以华夏族为核心,逐渐发展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同化和汇聚,发展成为当今的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成员之一,她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本文着重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阐述历史上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五郎信仰体现了梅山文化与汉文化及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渗融合,展现了梅山文化族群的成长、发展与迁徙历程,表征了积极吸纳先进文化、崇尚自然、血性拼搏、坚韧霸蛮等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YAO Li-jua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贵州侗族地区的城镇各具姿态,特色鲜明。历代中央政府在侗族地区的施治过程促动了侗族城镇的变迁,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建设家乡,使家乡改变面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俞晓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29-39
《红楼梦》意象是百年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颇受关注的对象。从景象、境象、物象、颜色气味意象等角度概括梳理《红楼梦》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研究的历程,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谢耀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6):1-6
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贵州地扪侗族手工造纸的调研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地扪造纸的用途、存留情况及留存原因、造纸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主体感受。地扪的造纸工艺来源丰富,既有外来工艺的影响,也有本土艺人的适应性传承。 相似文献
12.
傅安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1):109-112
侗族以族群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拥有本民族突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重义轻利、克己利人、热心公益是侗族人最为突出的传统美德。宽容儒雅、趋静求稳、崇尚和谐是侗族最为基本的民族品性。 相似文献
13.
杨筑慧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0世纪 80年代 ,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乡的侗族在政府计划指导下开始发展西瓜种植业 ,过剩的劳动力也开始向广东沿海分流。这不仅改善了当地侗族的生产生活条件 ,更主要的是强化了与外界的联系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如生计方式的多样化及衣食住行方面传统与现代并存。而长期约束人们的通婚规则也在逐渐松弛。房族作为一种血缘组织 ,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正在被各种基层职能部门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向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78-82
侗族作家滕树嵩的短篇小说《侗家人》,较为成功地揭示了以龙三娘为代表的侗家人丰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高扬了侗族人们的人性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作品的民族性,但囿于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作者在作品中表现民族性的同时,又受到了阶级和政治因素的制约,它其实传达了作者的一种阶级、政治与民族性表意焦虑。 相似文献
15.
傅安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4)
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五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开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5):100-104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侗族人口的分布、数量发展、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对侗族人口发展的看法,这是一篇对侗族人口进行较为全面论述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石开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37-40
风雨桥是侗族地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的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之一,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风雨桥在侗族地区桥的数量是比较多,几乎每一个寨子都建有风雨桥。除鼓楼之外,风雨桥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个代表。作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赵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66-68
黎平侗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其服饰是侗族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的便装和节日的盛装长期并存,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呈现出来“素雅”和“华贵”两种日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管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165-167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是在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中以主客体的关系为轴心而形成的审美类型、美学范畴。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用民族生态审美的"依生之美"范式从微观角度来论述侗族之审美范式民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