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与货币部门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Kaul(1987)假设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由货币部门的平衡过程决定的,而且这种关系会随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因素的影响变化而变动。利用中国数据实证检验支持了Kaul的假说,中国货币政策在1995~2002年之间表现为逆经济周期特性,导致了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股票收益与实际经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中国实际股票收益率、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活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中实际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呈明显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呈反向关系,实际股票收益与实际经济活动呈正相关关系,但短期中实际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的关系不显著,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因此,虽然中国股市短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步,但是从中长期看,它较合理地反映了1995年~2002年1月期间的国民经济总体情况,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并没有发生背离。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随经济周期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于1992-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流动资产对总资产比率、流动负债对总资产比率与实际利率和产出缺口均负相关;总负债对总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对总资产比率减流动负债对总资产比率与实际利率负相关,与产出缺口正相关;长期负债对总资产比率与实际利率和产出缺口正相关.上述结论揭示了经济周期由长期投资驱动的特征、长短期资金来源与长短期资金占用存在顺周期错配的现象和利率对资金错配有显著的逆周期回归功能.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强烈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由此产生过度债务融资行为.平稳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实际利率产生股权融资偏好,随着实际利率降低(提高),股权融资偏好程度减轻(增强).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不同通胀率趋势状态下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胀率的影响关系,足以判断股票市场与不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实证研究发现,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通胀率下滑时期,通胀率与股票真实收益率之间存在微弱负相关,实际上是受不显著的代理效应影响;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通胀率震荡攀升时期,通胀率与股票真实收益率显著负相关,来源于显著的代理与货币幻觉效应。因此,通胀率影响股票真实收益率的传导机制以及股票市场对各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敏感度都取决于通胀率趋势状态,而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事先抑制通胀率趋势性上扬,就能达到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VAR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运用VAR模型计量方法对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货币供给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有效影响时期为9个季度,其影响程度于滞后第5期达到峰值。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价格粘性下,包含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数量模型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均揭示了股票价格先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动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月度统计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股票价格、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基于S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明,股票价格的冲击和广义货币(m2)的冲击是我国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动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对实际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率在20%左右,而货币供给的冲击对股价波动的贡献率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的冲击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冲击.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应该高度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并及时对其波动作出适度反应.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认识到缺乏从宏观的和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播,导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波动,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审慎监管得以受到高度的关注。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掌握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下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假设,构建包括家庭、企业、银行、广义政府四大部门的模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际数据估算校准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结果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存在明显的宏观经济效应;逆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契合度较高;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有不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
风险与收益是金融的核心概念,理论预测二者是正相关关系,但一些检验表明,两者负相关.本文进一步对我国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与违约风险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基于隐含资本成本方法和Na?ve模型.论文首先介绍隐含资本成本的估计方法和违约风险的KMV模型的一个新拓展——Na?ve模型,其次是运用这些方法估计,最后采用Fama-MachBeth回归检验两者关系,结果发现A股市场股票预期收益与违约风险之间负相关,并且这种负相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9.
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规模效应"是股票市场上一种重要的异常收益现象,反映了股票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选择沪市所有A股为样本,以流通市值来衡量公司的规模,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沪市股票(组合)的平均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月横截面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公司规模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证明了沪市"规模效应"的稳健性.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操纵和公司购并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10年3月-2015年12月的数据,检验了分析师评级调整窗口期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与之前10个交易日股票的异常买空、卖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分析师上调评级窗口期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与之前10个交易日的异常买空不相关,但分析师下调评级窗口期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与之前10个交易日的异常卖空显著负相关,表明买空一方的信息总体上并非源自于分析师的知情交易,但卖空一方的信息明显包含分析师的知情交易;此外,随着卖空交易量或券商规模的加大,分析师下调评级窗口期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与之前10个交易日的异常卖空呈更加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券商声誉机制在约束分析师"泄密"行为方面并未发挥有效作用.研究结论为资本市场加强对券商、分析师及投资者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国和日本2000-2011年的实际经济数据,采用HP滤波方法获取周期数据,对中日总产出波动与服务产业结构演变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分类服务产业结构演变显示,中日两国传统服务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相比传统服务业,两国现代服务业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第二,周期波动和相关性检验显示,中国服务产业与总产出周期波动显著高于日本,中国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失衡性发展,极有可能对传统服务业产生负效应;第三,格兰杰短期因果关系检验显示,中日服务产业和产出总量指标分别在1996-2011和1986-2011年期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尤其“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租赁与商务业”是总产出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因此应对中国过热的房地产服务业给予更多关注,避免在中国重现“日本失去的十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价格水平实现了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再向适度和显著通货膨胀的转变,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规则和传导机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估计向量自回归模型、描述冲击反应过程和进行预期误差项方差分解等方法,发现信贷传导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渠道对实际经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借用剑桥方程式建立了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了我国超供货币供应是CPI物价指数的原因,而CPI物价指数作为超供货币供应的原因则被拒绝。说明了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调控经济的发展仍具较强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终于达到占GDP4%比重目标,这与国家多年来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密切相关,也表明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经济增长是引起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固定资本增长是引起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对财政教育支出存在长期正向响应,而对固定资本的扰动是短期的响应;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贡献率持续增大.固定资本投资存在着短期的较好贡献,但长期影响小于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短期问题和长期挑战,从总供给冲击的角度,基于AD-AS理论框架,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理论机制; 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针对不同种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加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初期会造成中国实际产出的下降,但是在3个月后将提高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 相比于“硬大宗商品”,“软大宗商品”对中国实际产出的正向影响更大; 更高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并且中国通货膨胀对“硬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整体上略高于“软大宗商品”;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正向波动会通过提高通货膨胀与增加实际产出等传递渠道来提高人民币利率水平,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人民实际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我国煤炭消费的基本分析,本文运用了协整理论分析了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建立了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得出了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短期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了煤炭消费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和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煤炭比重的过大是我国能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煤炭对经济的产出的贡献低于能源对经济的平均产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利用Diks-Panchenko的非参检验方法,对2003年1月—2014年6月我国的粮价和通胀月度数据进行非线性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粮价和通胀之间存在短期和长期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还发现,通货膨胀可以影响种粮成本,而种粮成本的上升又能够推高粮价,通胀对粮价影响的成本渠道是畅通的。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生产补贴,以减轻种粮成本上升对粮价上涨的压力。另外,国家还需继续实施粮食收购托市政策,保持粮价的平稳上升,防止出现"粮价—通胀"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经济如何能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显然需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1979-2010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存在的各种组合关系并探究其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联立方程广义矩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产生的源动力是正的产出缺口而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较高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则很难控制且经济增速减缓,通货膨胀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