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文提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决好主观上“想不想”、态度上“敢不敢”、能力上“会不会”及客观环境上“可不可”等四个问题,从而为坚持实事求是创造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这一理论形成、发展并构成科学体系的哲学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像一条红线贯穿整个理论体系始终,又渗透到每个论点之中,通过每项具体内容体现出来。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倡导和确立的。但是,毛泽东同志在晚年逐渐偏离了自己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一段曲折过程。 粉碎“四人帮”后,曾有一段时间,僵化迷信盛行,人们的思想被个人崇拜、“两个凡是”严重地束缚、禁铂着,处于僵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同志在这紧要关头,率先起来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党从极左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为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3.
<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它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形成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而检验“发展”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即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初步总结、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概括的十二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姜师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多方面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6.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逻辑,其生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坚持和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的系统总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回应,以及对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出其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智慧,以“人民至上”展示出其根本价值取向,以“守正创新”体现出其发展进步的时代特性,以“胸怀天下”展现出其恢宏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达到了新高度,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引了道路和方向;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王玉堂 《创新》2023,(6):1-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全景记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系统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传承、丰富和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深刻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要义,将这“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其自身的科学内涵: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它具有区别于社会主义经济一般特征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摈弃“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传统理论,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内涵,在坚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破某些具体结论、扬弃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模式,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是我国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国大纲,它对我国各条战线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他指出:“理论工作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谈到学习和借鉴外国经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6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要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成果,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因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不是先验的设想,也不是纯学术的探讨,是我们党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理论准则。我们必须遵循这个最基本的理论准则去认识国情,去探索有关“特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刘波 《探求》1996,(Z1)
大凡时代巨人,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同样是这一时代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的典范。 一、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是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创造性地坚持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结果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已提出必须“照辩证法办事”的主张,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他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照辩证法办事”、“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是邓小平同志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坚持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以后,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认识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坚守,体现了我们党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基本态度,凸显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反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导向,适应综合创新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文化建设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自信中独立、在传承中发展、在服务人民中创新、在交流中传播。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成果,对于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经过20年努力,使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广州市委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努力提高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一、学习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出加快广州经济建设的新思路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的精髓,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去突破重重障碍,重新确立起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从而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使中国大步跨向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与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历史的、内在的联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与邓小平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的共识与基础;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对毛泽东的继承与深化;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在吸取毛泽东失误的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所作出的正确阐释和全新概括。因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探索的继承、深化、完善和发展。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条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条是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只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也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失误,诚如小平同志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成功和失误教育了我们,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总结过去,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当前我们面临着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迫切任务。为此,本刊从这期起,专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栏目,希望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诸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历史的、现实的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望学界同仁提供研究成果,共同把此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论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本文拟基于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的视角,结合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功能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