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要素分配论     
本文从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角度,从五个部分分析了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说明了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一部分从经济学说史说明了要素分配的来历,对前人的功过做了评论;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按劳分配实践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经验和教训;第三部分具体研究了我国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倾斜,并做了评述;第四部分从要素分配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我国收入的多元结构,特别突出分析了产权收入;第五部分对分配模式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并对“按需分配”的实现途径做了若干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
郭云涛 《社会》2011,31(4):137-157
本文使用CGSS2006调查数据,分析了城市社会转型对居民社会资本获取和动员过程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本获得过程中,城市社会转型不会影响居民社会资本的地位效应却影响了居民社会资本网络位置效应,“超大城市”居民在社会网络资本的“网络位置效应”因子均值上显著地低于“小城市”居民;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市场化程度对教育的社会资本地位效应获取率的负向影响有越来越小。在社会资本动员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与社会资本地位效应因子的经济回报率正相关,而与社会资本网络位置效应的经济回报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与资本收入份额的显著提高密不可分,评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并适时进行课税调整刻不容缓。基于CHFS2013数据,采用修正的MT指数和效应分解方法,对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整体收入调节效果甚微,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税阶层累退性十分明显;同时,基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趋势,结合14种课税方案的再分配效应模拟,选择将个人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财产转让收入一同与劳动收入纳入"大综合"范畴,将财产租赁收入放在"小分类"类别的半综合征税模式,可作为中国下一步个税改革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能否促进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对北京"绿菜园"有机蔬菜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分析女性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前后家庭地位的变化情况,阐释有机农业对女性家庭地位变化的影响机制.认为女性从事有机农业之后,经济收入的提高、部分家庭决策权的获得以及社会资本的增加都对女性的家庭地位上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流通业竞争是由产业拓展力、经济效益力、营运获利力、资本运营力和流通主导力五个因素决定的。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的现状为:资本运营力较强,经济效益力和流通主导力居中,竞争力一般,产业拓展运营力较强,经济效益力和流通主导力居中,竞争力一般,产业拓展力和营运获利力较弱。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分和地区是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强的部分,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是竞争力弱的部分。把握这一现状,对提高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韩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韩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六大特点。第一,贸易逆差在中韩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中韩贸易逆差的阶段性增长比较突出;第三,中韩贸易不平衡主要是韩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引发的;第四,中国对韩国贸易的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五,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频繁设置贸易壁垒;第六,中国对韩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力度加大。然后针对这些特点,相应地提出了消除中韩贸易不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鄢姣  孟大虎 《学术交流》2023,(10):107-119
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2013年和2018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影响女性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高收入行业中的女性占比在2002—2018年间有所下降。采用排序Probit估计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本显著增加了女性进入高收入行业的概率,而年龄对女性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影响从2002年的“年轻就是资本”,转变为2018年的倒U形曲线关系。农业户口对女性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影响在2002年和2013年不显著,到2018年变得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农业户口劳动力进入高收入行业的户籍壁垒在降低;二是这些女性是经过极度选拔和筛选后进入高收入行业的,这种极度选拔和筛选会带来收入补偿效应。政策启示是:如果要缩小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业性别差距,消除女性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准入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角度,分五个部分对作为现代企业成功范式的股份制的运作做了实证考察。第一部分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农村承包制和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成功范式。第二部分从现实的角度推论出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源于股份制的贡献。第三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份制成功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股份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误区。文章最后从股份制的现状出发描绘了股份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拉克劳和墨菲对领导权理论的谱系学研究大体包含了三个理论环节:一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的批判;二是对列宁的政治领导权理论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分析、借用;三是提出自己的话语领导权理论。拉克劳和墨菲对领导权理论的谱系学研究,既有积极影响,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第一,在提升政治和意识形态自主性的同时,低估甚至忽视了资本逻辑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将社会和政治化约为话语,在对话语的重视中丧失了历史和现实的分析维度;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本质主义和一元论的理解,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求职过程的宏观-微观分析:多层次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玉成 《社会》2012,32(3):55-77
本文针对中国大城市不断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资本对求职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笔者从新制度主义的宏观与微观的联接理论出发,使用内生互动模型作为实证分析工具,揭示了市场制度的发育具有强化市场行动主体的偏好,即市场化程度、市场不确定性和市场规范性等三个市场化制度的重要特征的发育,均具有增加个体收入的效应,证明宏观制度的演进与诱导微观个体的制度偏好具有亲和性。本文同时证明了边燕杰提出的网络作用空间的“倒U模式”假设。  相似文献   

12.
高勇 《社会》2013,33(4):83-102
地位层级认同的“向下偏移”是一个在学理上和政策上都非常重要的现象。本文发现,地位层级的主要认同基础已由对具体社会单元的归属感转变为对收入等市场要素的占有,这是地位认同“参照系”的重大转变。要真正理解地位层级认同的“向下偏移”,就必须理解社会地位“参照系”的变动,而不仅仅是个体地位“参照点”的变动。建立在收入等市场要素占有基础上的地位参照系具有缺乏稳定性、没有具体边界等特点,因此导致原先的“中层认同”趋向于瓦解,新的“中层认同”又难以建立,地位层级认同出现整体性下移。要想建立起新的“中层认同”,不仅需要提升个体收入和福利,而且要在社会生活层面上通过种种制度方式建立起社会归属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3.
鉴于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除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再调节和再分配外,最基础的是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自身客观的、公平的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14.
朱斌 《社会》2017,37(5):193-216
本文利用CGSS2006的数据,基于不同类型资本继承与转化的特点,考察了配偶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居民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由于文化资本的传递需要长时间累积,配偶父亲的文化资本对个体成为专业精英没有帮助;第二,在中国,政治资本依然是具有支配性作用的,更容易转化为经济资本,但经济资本难以转化为政治资本;因此,配偶父亲的政治资本有助于个体成为市场精英,反之则比较困难。第三,资本的使用可能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婚后配偶的父亲带入的异质性资本效用可能会强于已被多次使用的父亲资本,因此,婚后配偶的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精英地位的获得具有更强作用。此外,配偶的父亲的影响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而言有所差异,虽然精英代际转化同时适用于不同性别,但精英代际继承更适用于男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科学认识中的理想问题,着重论证了理想形态是具体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一部分论述了理想是事物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人的愿望和形象化的构思等三个要素的统一,它涉及真、善、美三方面。科学认识是以概念把握世界的,它对事物发展前景的构想就是概念理想形态。第二部分指出了普通概念中就有理想的因素。当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时,这些因素得到展开,形成具体概念的理想形态。具体概念的理想形态内容是真实的,表现形式是辩证的。第三部分讨论了概念理想形态在哲学中的特殊地位,提出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概念的理想形态。本文是在冯契教授指导下撰写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阶层转换矩阵方法,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收入阶层化效应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养老金制度是一个分层化体系,收入阶层化效应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产生了强劲的向上流动,最终形成最高收入阶层;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农村居民、无业人员则产生了向下流动,形成最低收入阶层;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私企职工及自雇者流动效应较弱,中间阶层地位相对较为稳固.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源配置市场 ,同时也是投资的场所和投机场所。作为投资场所和投机场所 ,它通过渠道效应和分流效应直接影响居民和政府的收入规模与结构 ;作为资源配置市场 ,它通过影响社会资源使用结构 ,影响收入在企业间的分配格局 ,进而影响不同产业、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 ,最终影响到政府和个人收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全国、省际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视角出发,利用全国及31个省级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城乡居民总收入相对差距系数及其相应的分解方法,对分项收入的城乡不平等效应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四种分项收入的不平等效应不但具有性质与大小的差别,而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从影响性质来看,经营性收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而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则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从影响大小来看,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次呈递减状态.同时,通过区域间的比较,我们发现各分项收入的城乡不平等效应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中国既是历史性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如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挑着实现工业化的重担,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点的分析中,提出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优化城乡资本结构,也提出了优化城乡资本结构的具体途径及政府行为对优化城乡资本结构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本是影响个人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基于2008年上海市社会结构调查数据,从广义文化资本出发,分别测量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的作用。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存量越高,子女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性别、父亲职业等变量后,文化资本越多,越有可能进入更高阶层;教育、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投资对地位获得具有持续且稳定的作用;文化资本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