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的课程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应用性强。针对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掌握激发兴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力求创新四个方面 ,是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本文重点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真实经历分享,展示情感;典型案例讨论,捕捉情感;推荐优质资源,感悟情感;课后真诚交流,互动情感;布置实践作业,传递情感。 相似文献
3.
~~清风扑面 新颖独特——评《思想道德修养》@陈晓玉 相似文献
4.
教学导入要紧扣教学主题,由浅入深、由感性材料入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同时要注重导入的衔接性、趣味性、新颖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名著,蕴含着丰富的斗争思想。重温《论持久战》,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增强战略定力、获取前进动力、提高应对斗争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迈向新的时代征程,党员干部应从强化斗争意识、把握斗争方向、站稳斗争立场、提高斗争本领等方面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打赢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福建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团队在“问题链”下的精准微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以当代大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各类“问题”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问题链”为纽带,以“微课”为媒介串联每一专题的主要内容,能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和探索精神,突出教学重点,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很多大学的现实写照是:“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的尴尬的状态。老师觉得这门课太难上,感到既茫然又痛苦。学生对这门课的意见更多,认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课程名称没太大变化,授课方式还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不是照着教材、念讲义,就是照着PPT念,不仅枯燥、抽象,而且离现实太远。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者洪应明的语录体著作《菜根谭》,是一部讨论和研究修身、处世、待人、接物、行事的格言合集,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从个性人品与个人修养以及交友待人、和谐处事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的视角来研究《菜根谭》,对于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心理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与汉林同志的交往,始于他任社科联副主席之初。由于同出身于教育,又是社科界同道,一相识便颇相知,这次拜读了他的新作《尊逊学》,对他又添了许多敬意。起敬之余,不由想谈谈对这本新作的一些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10.
余惠先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5):64-64
我们都受惠于中学语文教育 ,是它使我们具备了母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免受文盲之苦 ;但接受过这种教育的我们也都受到它的伤害 ,是它扼杀了我们灵动的思维、多样的个性、丰富的情感、独立的意志、真诚的品格……语文教育对我们的伤害远远超过它给予我们的恩惠。为什么会这样 ?中学语文教育中种种困扰人的问题 ,如教参的权威对教师的束缚 ,陈旧的教材缺少人文信息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压制 ,标准化考试对学生的迫害 ,等等 ,这些都是现象问题 ,而非根本的问题。根本问题出在指导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大纲教材编写、考核评价标准制定的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存的、孤立的、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是认识主体通过新旧经验与人际的互动、社会性协商,由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建构起来的。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改变意义,创造新的认知结构的事件。学习的时机只有在参与者想要获得他人观点的社会互动中才会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对一个观点或理论真正理解的过程,是主体对之重新发明的过程。文章以西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例,阐释了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运作和创新人格培养的机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 ,唐之享同志主编的《“三个代表”思想概论》一书出版了。该书的出版 ,表明湖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取得了一项新的重要成果 ,为我们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提供了一本好的教材。笔者在认真阅读之后 ,深感该书具有几个特点 :一、完整的系统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整体 ,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书为了使广大读者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兴盛 ,人才为本。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人才建设更凸显其重要性。可以说 ,谁优先发展教育 ,谁掌握了人才优势 ,谁就能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的目标正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高等学校不仅应当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德育又是重中之重 ,因为思想品德对… 相似文献
14.
最近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茂华文论集》 ,全书分上下两卷 ,洋洋 80万言 ,选收了作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撰写的 1 0 0多篇理论文章和重要评论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领域 ,这些文章和评论潜心探讨和回答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许多重大问题 ,着意澄清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疑惑 ,提出了不少的独到见解 ,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王茂华同志大学毕业后 ,先在湖南日报社任编辑记者近四年 ,后奉调进京 ,在党刊编辑部工作 ,迄今为止仍在求是杂志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孜孜于理论研究和宣传。几十年来 ,他为党报党刊编发了数以… 相似文献
15.
苏和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4(1):88-90
在人们纷纷外出旅游的国庆长假期间,我却不曾留恋于山水之间的遨游,而是把眼光投注到了新近由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西藏教育五十年》这本书,于是乎手不释卷,读了一遍又一遍。该书是由藏学专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书记兼副院长、周润年教授撰写的。作为一位致力于藏学研究数十年,有着深厚学养的专家,他的为人是朴厚的,他的治学风格是专注的。为了研究有关西藏教育的课题,他曾十多次进藏,跋涉了50多个县、市,经常风餐露宿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此书旨在“向所有关心西藏教育的人们介绍西藏… 相似文献
16.
纷繁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无暇旁顾而专注于当下的寻觅探索,短平快的社会时尚让我们体悟到了生活的紧张和生命的重负。然而当我们阅读到朱平珍的作品集《文艺与教育的交响》(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时,作品在历史的刻写与现实的叙述中所充盈的温情爱心,平实纯真,尤其是其中涌动着的关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犹如水的柔美与刚健,不禁使我们怦然心动。因为它以清新秀丽的别样风格慰藉着我们忙乱疲惫的心灵,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纯美和温馨。同时,也使我们对于现实的文艺创作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形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当代中国20世…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开局之年,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的林庭芳教授和几位副教授、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学习探索,集体撰写了《革命与建设的成功实践》一书。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他们都是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年青教师、理论工作者,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因此,当他们提出要我为这本新著写几句话,我欣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18.
19.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 "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 "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应依次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知识境界"、"理论境界"、"艺术境界"、"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已近八年。我市在《纲要》精神指导下,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做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各个层面都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钢城道德风范,促进了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创城工作不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