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 ,白马湖作家群聚集在白马湖畔 ,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但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 ,也没有鲜明的旗帜 ,他们创作的作品冲淡平和 ,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白马湖作家群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中国现代文学并不缺乏对这些作家的个案研究 ,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的研究。本文从“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轨迹这一角度 ,对白马湖作家群作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代徐州乃人文荟萃、文化繁盛、作家辈出之地。有唐一代,这片文化热土孕育出了几十位经史作家,有作品流传于今以及有作品目录著录于史著的就多达26位,其中著名的有史学家刘知几、诗人兼画家刘商,以及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李煜等。这些作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大家族作家群,即刘氏家族作家群与李氏家族作家群。唐代徐州籍作家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为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昭通作家群”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昭通作家群"与"宁夏青年作家群"、"甘肃青年作家群"、"河南青年作家群"一起被写入大会的主题报告。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被中国作协以市级地名来命名的作家群。一个地方的文学现象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应该说与昭通作家群的创作状态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代代巴山作家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已形成了“巴山作家群”文学派,并初步奠定了文坛地位。巴山作家群的文化意义发掘很有必要,其文化品牌化的过程是作家、评论家、文学受众、政府与研究机构等广泛长期推广与生产的过程。以巴山作家群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对已成名的巴山作家作品再升华,新的巴山作家作品不断创作,巴山作家作品文化品牌创造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得出实现巴山作家群文化品牌化的高效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当代作家浩如烟海,从个别作家的微观研究入手很难达到对当代文学整体面貌的把握。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依据某些创作现象的共性特征来做作家群体的宏观考察工作。建国以来对作家群体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作家的题材、语言、风格等大致接近的共同艺术追求来划分流派,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二是依据地理空间来划分作家群,如北京作家群、湖南作家群、西部作家群等。这两种划分方法对于当代文学的研究无疑有其一定价值意义,能够使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  相似文献   

6.
近来,在70后作家李师江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界认为70后作家"文学市场两不讨好","处境极其艰难","最尴尬","未老先衰",这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70后作家群。世纪之交时,中国文坛出现被称为"美女作家"的群体,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是70后作家在中  相似文献   

7.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叙述形式上却兼有陕西作家群与山西作家群的特征。一方面不乏横断面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同样善于以民间的传统的故事风格进行叙述,乃至两者的巧妙结合。这显示了郭澄清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主流叙述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8.
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热烈地谈论过白族作家杨苏的短篇小说《没有织完的统裙》,被这篇作品巧妙的构思、浓郁的诗情画意和鲜明的边疆民族特色所吸引。连著名老作家茅盾、叶圣陶和冰心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对此赞赏备至。可是在一九六四年以后,由于人所共知的社会原因,这个曾经写过如此脍炙人口作品的作家,几乎沉默了十余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苏连续发表了一批以云南地下党所领导的边区纵队武装斗争为题材的小说,人们又开始谈论杨苏了。杨苏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先后共发表了近四十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体上可分为两个  相似文献   

9.
论“南阳作家群”的成因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阳作家群”的崛起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的文学现象之一。它的形成主要与这一地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作家们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等多种原因分不开。这批作家的作品也鲜明地带有南阳地城文化的特征:乡土性与当代性、对淳朴民风与崇高人格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展示等。这些创作特征也成为南阳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10.
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作家群中,宋代女作家李清照以其非凡的艺术才能和突出的文学成就,象一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明星一样引起历代人们的注目和仰慕,被誉为“词家大宗”,她的创作,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婉约派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对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研究,至今基本上局限于对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而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中又往往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很少有人把这二者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中有一批农村题材的作品,历来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这些作品描写了元代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悠闲。其实,这不是元代农村的真实,元代农村实际上到处是水旱相继和徭役课税,农民生活从来是家破人亡、饥寒交迫。元散曲作家之所以把农村写得那么繁荣悠闲,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农村极少认识,看不到本质现象,才描绘了一个虚假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美国犹太裔作家辛格与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贾平凹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的作品均以乡土为背景,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而他们的最重要作品《傻瓜吉姆佩尔》和《秦腔》不约而同地将“傻瓜”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尽管这两部作品在篇幅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作品中体现出了同样的民族精神。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叙事艺术为出发点,探讨“傻瓜”叙事者在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揭示作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衰落的忧思。  相似文献   

13.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其成员构成变化大体可表述如下:莽原周刊时期以狂飙社作家群和安徽作家群为主,以狂飙社作家群为“第一集团军”,安徽作家群为“第二集团军”;莽原改组后,“退稿事件”发生前,狂飙社成员仍属莽原社成员,只不过由“第一集团军”变成了“第二集团军”,以安徽作家群为主的未名社成员则成了“第一集团军”;“退稿事件”发生后,狂飙社成员再未在半月刊上发表作品,这时的莽原社已名存实亡,《莽原》半月刊成了未名社的机关刊物。  相似文献   

14.
30至40年代,东北作家群崛起于关内文坛并引起“轰动效应”之后,曾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独具慧识地指出了东北作家群创作与苏联革命文学之间的联系,如鲁迅、刘西渭(李健吾)就曾将肖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同苏联法捷耶夫的《毁灭》加以比照。近年来也相继有一些研究者对东北作家群中单个作家及作品同苏联革命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勾沉与比较,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力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东北作家群创作(而不是单个东北作家)同苏联革命文学中主要作品之间的关系,作一粗疏的比较与勾勒。  相似文献   

15.
艾特玛托夫,这颗从吉尔吉斯草原和群山中升起的文学之星,从他第一次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起直到现在,一直吸引着读者、作家和评论家的注意力。关于他,说过的已经太多,而要说的还有很多。文学界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新人接连几部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还没来得及让人进一步认识他的“庐山真面目”,他就已经江郎才尽,暗淡无光了,他的创作源泉枯竭了。可艾特玛托夫却能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探索,每部作品都有创新,他在不断超越自己,这和他的艺术思维的不断发展有关系。艺术思维方式是作家精神素质和艺术素质的总体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先锋派与新写实派小说创作内容、表现手法的特点,分别从两派作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作家们的人生阅历两方面比较武汉作家群与江浙作家群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作家元曲创作繁荣的原因杨泉良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的汉语作家,为建设辉煌的中国古典文学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整体考察,我们发现,唐代以后,少数民族的汉语作家从人数上不断地增加,作品的质量也逐渐赶上了同...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苏童陆续推出了三部长篇作品,分别是2002年的《蛇为什么会飞》、2006年的《碧奴》和2009年的《河岸》。这三部作品和作家以往的作品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化,可以说是作家在新的文学创作环境下的创作突围和艺术探索。本文试图从女性叙述的角度从一个历时的层面上来综观苏童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新变,进而分析其背后的艺术因素,以及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莫里亚克是一个以现实主义创作而成功的作家,真实和细腻是他作品的最大特点,本文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了莫小说在选材、描写、情节处理上的这些特点,分析了体现在莫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并指出莫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中间存在着的孤独、寂寞、颓唐、没有温情、没有爱等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明代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一些重要的作家群体、文学流派仍然受到持续的关注。一些过去术曾或较少被关注的二三流作家及作家群、文学流派、文学类型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同时,随着许多文学史料小断得到深入开掘,人们对明代文学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在这些研究中,余来明的《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