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作为19世纪末著名的作家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在其小说<乌有乡消息>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他揭示了生态破坏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私有财产制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生态恶化、人性扭曲的根源.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莫里斯对今天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颇具启发意义.但他的思想中空想色彩过于浓厚,距离现实实践太遥远,最终不免陷入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具有三重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一是抽象层面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历史形式所共有的"一般劳动",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指挥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三是代表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推进了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资本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暂时性。以历史辩证法清晰地梳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概念的逻辑演进,是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劳动或者工作在人类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价值序列的低端。工作至上理念的确定,并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在工作至上理念形成的过程中,新教的"劳动救赎"观念,以及洛克、斯密、李嘉图等人以经济哲学为角度阐述的劳动价值观,对劳动地位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最终使劳动确立其社会价值中核心地位的还是资本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阐述了资本主义具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使劳动社会化的历史进步作用.列宁的论述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在媒介平台化和平台媒介化的互动下出现了新转型,这是平台资本主义挖掘数据、进行数字化生产的结果。作为新历史形态的数字资本主义使平台用户成为流众,流众的数字劳动经过赋形成为流量。在争夺流量的过程中数字媒介平台形塑了数字媒体生态,其显著特征就是具有虚假自主权的用户进入了茧房和回音室。封闭式交往是无效的自我叠加或复制,公共领域对话质量由此下降,损害了公共性与协商政治。身处国家能力弱势和社会科技强势这个双重态势中的哈贝马斯,要求增强国家规制、整合新技术,以修复受损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的本质,马克思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H‘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是劳动过程的转化,资本增值的奥秘在于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劳动过程转化为资本运动的必然性,‘”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2)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资…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9.
OECD数据库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失业率呈现震荡性上升的趋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科技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就业情况却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形下,反思随着科技进步引发的劳动力替代、失业等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关注科技与劳动的对立并非对科技发展的合理性本身提出质疑,而是对科技资本主义运用的后果进行反思。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关于这一问题有较为丰富的论述,基于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资本影响下科技与劳动的对立开始于科技对劳动的替代,对立的前提是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而对立的结果是失业率震荡性上升以及资本对人的本质的剥夺。机器替代劳动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与劳动资料相异化,工人的劳动是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孤立劳动。因此,解决对立必须要实现劳动与所有权的统一。盲目顺应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只能导致人类被异化的科技所主宰。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学者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处于福特主义阶段。以流水线作业、劳资集体谈判为特征的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存在着内在缺陷,这种内在缺陷导致的福特主义危机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向后福特主义转变。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使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之间、资本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数字资本主义在带来一系列繁荣景象,同时也加剧劳资之间的权利失衡。基于劳动过程理论,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劳资关系进行分析。劳动过程中劳资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资本情绪控制与工人情绪抵抗、数字技术加速劳资关系中不稳定与被剥削的工作、劳动过程中数字资本全天监控数字劳动者。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过程中劳资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而是变得更加隐蔽。因此,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分析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劳资关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劳动过程、再生产和利益等五个方面,揭示数字资本主义控制下劳动过程中劳资关系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奥康纳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范畴,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时代主题,把自然生态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现实解决途径,确立了自身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奥康纳在肯定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协作关系的同时,强调生产劳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作用。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自然等作为生产条件,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第二重矛盾,即资本生产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新社会运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制约作用、国家对资本生产与自然矛盾的协调,以及资本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转型。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其理论视域,还是其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及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都与生态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们应该重视观念转变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的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的逻辑表征。马克思通过指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同一性,把被遮蔽的物质表现形式的私有财产的特性凸显出来。异化劳动背后所蕴含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因此,扬弃违背人性的异化劳动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从扬弃私有财产到打碎资本主义奴役制,从而获得根本解放的过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根本上是为了寻找扬弃人与劳动背离的道路和方式,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回归以及私有财产的衰亡具有了共同的路向性。正是依赖于私有财产的消灭和私有制社会的消亡,人彻底消灭了造成人被束缚的不自由因素,获得了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突出表现有科技危机、分配危机、生态危机、文化危机等多种,其理性根源主要是过于崇尚工具理性。这以客观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性对于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危机有着不可或缺的解毒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合理性,怀疑甚至攻击社会主义前途的种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劳动的全新形态,它在表征劳动层次跃升的同时,也在劳资关系重构中使得劳动异化形式在主体、客体、本体和权力关系等四个维度发生演变。数字劳动异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它加剧了人与技术的关系失衡,导致了新型劳资矛盾,破坏了全球数字生态,对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全球未来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数字劳动异化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如何揭露当代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的异化本质,进而超越数字劳动异化,构建中国特色和谐数字空间,业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可以从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数字逻辑三个方面入手,协调推进技术价值观培育、数字命运共同体构建和数字生态建设。旨在把握数字劳动辩证逻辑的前提下,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即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西方有些学者称其为“认知资本主义”阶段。由于雅安·莫里耶·布当的认知资本主义理论给予“认知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以最系统、全面的阐释,因此被认为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副本”。布当认为,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非物质性”,“非物质性”内涵主要包括劳动方式、劳动时空界限、劳动中介及劳动产品的非物质性,以及由非物质性内涵引起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源泉、剥削方式及价格衡量尺度的转变。布当的认知资本主义理论对于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由于其缺乏哲学基础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囿于资本主义框架,因此缺失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的结论。而张太增同志在今年第5期《学术研究》上撰文指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研究主题。高兹对此做出最为尖锐和全面的生态批判。与马克思时代相比,职业劳动进一步异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形式和新趋势。这就不断催生和加剧异化消费,进而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的“双面社会”。从生成逻辑上看,异化劳动通过制造虚假需要作为中介,使消费主要服务于资本增殖的无限需求,从而导致生活必需品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匮乏。异化消费是劳动、需要、生态等各种异化现象的重要表征和集合点,使得社会陷入一种“丰裕的贫困”状态。只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通过缩短工时、重新分配必要劳动和推行文化变革等方式来克服经济理性和异化消费,从而实现生态重建的现代化。这一批判理论在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适度原则等方面对中国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生态学家福斯特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科学地论证了生态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性关系,并以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为批判武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了鞭辟入里的生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生态的冲突本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生态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对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与生态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中,福斯特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生态革命的同源性与同旨性,即二者同源于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批判和超越,同旨于生态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理性批判,二是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三是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四是树立新的需要和幸福观念。通过正确处理劳动、消费、需要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科技观和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