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既不否认音乐具有本质,也不否认音乐具有内容,只是其对音乐本质和内容的认识与先前的主流观念有所区别。因此,将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看作伽茨所谓“自律论”音乐美学的看法是不妥当的。在“反本质主义”甚嚣尘上的理论背景中,汉斯立克所确立的音乐美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现当代学术界对它作了很多研究,但评价不一,甚至相反,有人说它标志着“魏晋玄学的美学完成”,也有人说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钱钟书先生以学贯中西的高视野,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西方近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相提并论。不仅提供了新见解,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钱先生的先在提示为起点和指导,从音乐的本体与音乐之美、音乐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对嵇、汉的观点作了较充分的理论追问与分析。既具体展示了两人思想之“同”,也揭示了两人思想同中之“异”,还论及两人思想对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无哀乐论》首答和末答中嵇康自然的音乐本体论及其不能实现的儒家政治理想 ,对比了嵇康理论核心———音乐自律论与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异同 ,指出嵇康音乐本体论之得失 ,并且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4.
[提要]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情感,而是活生生的带有浓烈生命色彩的具体化情感。李斯特认为纯器乐在表达具体化情感方面有所欠缺,而标题音乐由于引入了文学因素,从而使得纯器乐中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转换为具体的个性情感,具有更为动人的力量。李斯特的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种联系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黑格尔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音乐的情感本质,而李斯特则是完全将音乐的情感本质与理性对立起来,在二者的矛盾性中抬升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李斯特的观念与汉斯立克的思想之间有着鲜明的理论对立,但在这种对立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一致的理论趋向:他们都是以确立音乐艺术的自足与独立为最终目的,并且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人学指向。因此,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热情洋溢地宣扬音乐的情感本质,同时也热烈地为音乐自律与艺术自律呐喊。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律论”或“他律论”为依据来评判其思想;同时,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他的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历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论述,结合我国音乐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出现了三种音乐本质观的模式:即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时期的模仿论,以黑格尔和李斯特为代表的浪漫时期的表现论和以汉斯立克等为代表的现代时期的形式论.每一种模式的出现都扎根于时代的思潮和哲学思想的转变,三种模式的演变,代表了人类对音乐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表征着人类对音乐的本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此研究对我们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肖邦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马祖卡》已影响世界音乐史两个世纪。肖邦《马祖卡》音乐中蕴含的乡土人情,民族情怀与对祖国的眷恋,“情感论”与“移情美学”,在旋律中呈现的典型的器乐音,强烈而富于变化的和声色彩,是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对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剖析,对丰富和健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浪漫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从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入手,对情感论音乐美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内容的主体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音乐的"自然之理"是音乐美的来源,"和声无象"涤尽了音乐中的情感、政教伦理内容,"自然之和"是最高的音乐境界。至此,音乐真正的走向了艺术的自觉,从而唤起了人的自觉,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开始重新关照自我,理解自我,渴望回到自由生命的本真,即:无限自由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1.
嵇康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嵇康认为音乐本体是"自然之和",与人为的社会政治伦理无关,也与人的情感利欲没有联系,它只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自然声音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个人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而孕育,是建立在他的人生哲学基础之上的,有着丰富的人格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严谨的理论分析,摧破了传统产有哀乐论的片面和有关的音乐神话及迷信,提出音乐之美在于其自然之和,可以对之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哀乐之清产生于社会的人生事件;音乐以其和谐而不是情感内涵作用于听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感发哀乐之情和增进道德人格。以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嵇康对音乐的特性、音乐与情感关系等方面的理论,重在逻辑的清理,而较少结合栋康的整个哲学观探索《声无哀乐论》的深层理论内涵。本文以全面阐发嵇康音乐美学体系为宗旨,力求揭示嵇康对传统哲学中美善关系这个重要…  相似文献   

13.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对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追问,一直都是在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相争持的焦点中进行的。本文在梳理这一学术沿革的基础上,坚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命题,认为它应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原则。文章从特定角度阐述了音乐中人的情感是音乐存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几个要点都植根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于乐"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音乐境界;"尽善尽美"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并着重从审美体验角度去领悟音乐的绝对美;"思无邪"是一个动态的荡涤情怀、纯化情感的审美境界生成过程,道德自制的理性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创作者的情感无关,并否定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却对音乐形式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不少学者批评这种观念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声无哀乐论》包含着"审美的普遍性"、"审美的纯粹性"等深刻思想,体现出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声无哀乐论》的"形式美"音乐观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而是魏晋玄学与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研究音乐与情感问题上,西方哲学美学界可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现象学美学”的观点对音乐情感意义的理论影响颇深,本文仅就此观点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扩展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之视野,力求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贺绿汀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在三个维度展开:音乐创作是主体与客观存在在时空中的"对话";音乐批评应该在批评家与被批评者"平等"交流中展开;感知和享受生活的美是音乐审美的最终旨趣。这种音乐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形成了某种同构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9.
音乐美学领域的“自律论”和“他律论”之争,由来已久。一般的观点认为,他律论肯定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而自律论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实,自律论和他律论都肯定情感对音乐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起作用,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对音乐中的情感的概念上的认定和情感在音乐中起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全文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学理论,主要论述其从美的实体论走向关系论、从现成论走向创造生成论、从单纯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的理论发展过程,以及美感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创新;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其中外美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包括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方美学通史》的经典性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音乐美学、中国诗画美学等的开拓性研究,以及比较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