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锦钊 《城市》2002,(4):55-56
一、发展绿色住区是城市发展的需要绿色住区是指在适宜人类居住的完善的生态环境中建设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居住小区。虽然绿色住区的提法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但它概括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回归的愿望。人类与地球上的一切环境和生命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绿色的环境更是人类不能离开的。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环境污染、生活环境质量和人们体质下降等“城市病”愈来愈严重,因此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与城市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步,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经…  相似文献   

2.
流行歌曲百年流变与青年文化世纪轨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歌曲百年流变与青年文化世纪轨迹(上)陈茜,谢海光流行歌曲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探寻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表现,"是一种体现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文化样式,它是以满足人类渴望认识自身的目的而产生、发展并存在的"。因此,对于人类各种创造活动的准确解释便是...  相似文献   

3.
灾害社会学     
灾害社会学是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它以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为工具,研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科技发展、社会组织、角色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揭示灾害与社会的关系;探讨预防、控制或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一、灾害社会学简史.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范围的不断扩大,灾害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F·普雷斯等人建议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宣布为“国际减轻灾害的10年”,主张开展全球性的“减轻灾害”国际科学合作.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术团体的响应,它促进了灾害社会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李青松 《职业时空》2005,(18):16-17
我国近年城乡建设越来越突出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改善,建设的热点正在逐渐从解决必要的居住面积扩展转移到满足必要的生存环境条件,即提供洁净的空气、水流、起码的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地的同时,兼具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富有精神文明的活动场所环境等。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在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中,从技术(资源开发、环保、污染防治等)和艺术(审美、精神文明、环境形象等)两个方面,保护、开发、改善强化生存环境的迫切性和紧迫感与日俱增。而集技术和艺术于一身的风景园林师是环境建设中的核心力量。风景园林师的专业特点1.新兴时尚的专业风景园林作为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工程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在国际  相似文献   

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严峻的现实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价自身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以大规模的行动保护环境,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6.
陈凯 《职业》2013,(31):70-72
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社会求职者,找工作都越来越困难。这一事实使许多求职者慌不择路,甚至只关心自身条件是否满足招聘单位要求,而很少关注招聘单位的情况。其实,在求职的过程中,认真了解求职目标单位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求职者能否成功应聘,也关系到其将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更关系到他今后的职业理想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7.
高明慧 《现代妇女》2014,(4):33-34,36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表现为一种较快而稳定的态势,GDP总额居世界第二水平。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必然催促着体育营销、媒体和广告产业的更快发展。任何营销活动都需要媒体的介入,体育营销也不例外。体育的特殊魅力正在影响着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体育。体育营销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的发展。体育营销离不开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创新或缺了体育营销也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动力,二者相依相存。  相似文献   

8.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人类从大气层中获得呼吸所需的空气,从水环境中获得满足各种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水,从动植物群体中获得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而土壤和地质环境是这些物质在动植物生态系统中为其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的重要基础,它所形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牛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加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科学原则指的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来考察人的一种方法,它表明应把人放到特定的现实生活世界中来研究,遵循的是现有原则和事实性原则。价值原则指的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来考察人的方法,它遵循的是人文关怀原则。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学辩证法的核心。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思想主要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作为主体的社会人,在同外部世界发生多重关系而形成的活动系统结构中对客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主的、能动的状态和趋势,即人的本质力量出发,去考察人及人的一切历史活动。一切社会历史活动都应以根本造福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目的,以保证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和人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禹 《现代交际》2014,(4):95-95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的恩赐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人类也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受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开发自然资源。如不自觉地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使人类走向资源枯竭的道路。本文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救灾动员实践表明,灾害救助社会动员的内容与手段、强度与效果。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期望的灾害救助社会动员模式是:由行政动员机制向社会自身的动员机制转变,政府、民间组织、个体公民通过制度化的社会动员机制和参与平台,实现面对自然灾害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革命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它是一部历史纲领,其完成对当时革命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思想精髓,需要我们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能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个性教育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考虑的是人的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人的体力、潜力、需求、智力、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二是时代和社会满足人的这类发展所需要的力量和条件的发展。前者为个体条件,后者为客体条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人的个性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对社会环境的作用不是消极的,不是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者,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人要超越现实,改造现实。从人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5.
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存在与发展无法逃脱的历史命题.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来说.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正如专家所说的那样,在提升应对灾害能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发展条件解决问题"应是工作的常态.  相似文献   

16.
上篇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谈到文化的功能时曾提出这样的见解:文化有两种功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而人的第一类需要,只能靠开发自然资源来满足;第二类需要则是靠汲取(drawing)人体自身的源泉来满足。诸如人之需要的食物、形形色色的衣服,器皿、装饰等,显然都是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但人们内心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上之需要——希望、肯定、信心、友谊等等这些则由情意、观念乃至哲学、价值构成的“信仰系统”支撑着。因此,文化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意义,激励生存的勇气,使人有活下去的目标。人类的“信仰系统”,在社会文化的进程中,大体经历了自然信仰、图腾禁忌、神灵膜拜直至近代的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等几个阶段。但无论是初民的原始信仰,近代的宗教信仰,还是当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构成人类进步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发展的诸多内涵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贫困的消减、贫富差距的缩小、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这一切都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览要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不协调——《中国经济快讯》2003年9月29日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下,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社会安全问题如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等被摆在次要的位置,经济建设还没有完全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GDP增长本身并没有错,但GDP并不能解决社会进步的全部问题,也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全部需求。并不包括使人们生活有意义的全部东西。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背景条件,受制于它所处的环境因素。图书馆是应一定的社会需要产生的,其后每一次变革无不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能动的记忆系统,图书馆是在社会环境中生长与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社会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技术设施、工作人员等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图书馆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保存、组织、整序、开发,向社会输出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维系着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进化。图书馆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几乎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文明社会的视角和世界城市建设的趋势分析,精神救援或称灾后身心关爱事业发展远不能适应救灾需求. 灾害有的是可预见的,但更多的是不可预测的或者是可预测而不可控制,因此,研究如何主动、积极、科学应对灾害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