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强音 《职业》2016,(13):20-21
在2016年3月的两会期间,福建省龙岩技师学院的领导看望了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职业》杂志记者跟随该院领导的脚步,采访了毕业于龙岩技师学院机电专业、目前已经成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直属公司——北京华堂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的罗彩星.面对《职业》杂志记者“如何出当年的一名技校生,成为在北京扎根的金蓝领”的提问,罗彩星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杂志编委扩大会议,7月19日在长沙召开,会议就如何发挥编委会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办好、用好、发行好《老年人》杂志,推动和促进全省老干、老龄工作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部署。本刊顾问和编委会成员,各市、州及部分县(区)老干工作部门的负责同志,省直机关、中央驻长单位老干办(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长、本刊编委会主任曾晋成在会上指出,中央对宣传、文化、出版工作历来十分重视。要做好老干部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老年人》杂志坚持为老干部服务,为老干部…  相似文献   

3.
记得是今年4月29日下午,我刚从乡下作完《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报告归来,办公室的同志递过来一张两天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看标题,我心里“格登”一下往下沉:李琦同志逝世了。晚上,沉浸在悲痛中的我无法入眠,干脆起身翻找他生前写给我的信件和他赠给我的书籍。李琦是一位革命老前辈,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后来一直领导文献研究方面的工作。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我第一次见到他是1992年3月5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为《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一书举行首发式。那天,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9,(10):34-35
认识范良君先生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他和《新创作》杂志的老社长杨里昂老师是很好的朋友,而我也曾经在该杂志供职。我记得有一次他出了本《心系药业》的书,到杂志社来送书给杨老师,恰好我也在。杨老师就跟我介绍,说范先生是省医药公司的老总,喜欢文学。范先生身材魁梧,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我当时就把那本书翻了开来,全是与药业相关的人和事,于是,我便看其《后记》。《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中途辍学,我也是一名老三届,  相似文献   

5.
发行窗     
《老年人》2002,(10)
把宣传发动工作做细做实我在一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是《老年人》杂志的热心读者。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是去年年初去一位笔友家玩,他家订有《老年人》杂志。他说这份刊物办得好,有看头,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看便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到邮局订了一份。订这份杂志,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我的母亲看。父亲过世早,母亲晚年生活寂寞,有了《老年人》杂志,她老人家每期必看,精神生活充实,视野逐渐开阔,心情也好多了。我决定多订几份《老年人》杂志,送给其他长辈看。耒阳市245信箱运输大队唐艾军2002年,…  相似文献   

6.
2013年,我参加了《当代老年》举办的“我经历的党的群众工作”征文活动,所撰写的《难忘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在第11期杂志上刊发后,12月22日,我收到一封“省地震局转苗正新老领导收”的信,寄件人是“孝感王树章”。信里说:“我在《当代老年》上看到您的名字,实在太高兴了。您身体可好?  相似文献   

7.
方成 《炎黄世界》2010,(5):48-49
我从1951年进《人民日报》任美术组编辑,年老退休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华君武同志在《人民日报》任美术组组长,我是在他领导下工作的。他知道我曾在上海从事漫画创作几年,就分派我专管漫画方面组稿与创作,使我处于很难得的专业职位,不仅在漫画创作上,还有充分条件写杂文并从事理论研究。这是在其他工作单位所难得的。在其他报刊工作的漫画家们很是羡慕。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会歌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和杨澄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同窗且同室,他多才多艺,那一口京腔京韵和老北京的生活故事,常把我们同屋的人说得开怀大笑。几十年后,杨澄在国家旅游局任《中国旅游》和《中外饭店》两本杂志的社长兼总编。我们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姜昆纵然不笑,神情绝对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他透露了自己的家底:一家网站(昆朋阿城www.kpworld.com)、一家杂志(《名人》)、一份报纸(《北京娱乐信报》),还有电视制作公司等,姜昆在其中都有股份。说到此次出任《名人》杂志总编一事,姜昆说相声的调侃不自觉地蹦了出来:“我只是提供稿子和明星资源,权力还没有(以前)牛群的大。伤心啊!”  相似文献   

10.
余三增 《老年人》2006,(6):39-39
80岁的爷爷要过生日了,我打电话问他需要什么礼物,爷爷说:“孙子,我不要别的,你到邮局给我订一份《老年人》杂志吧,你知道我喜欢读它。”说起爷爷与《老年人》杂志结缘,还是我牵的线。那是1997年的一天,我乘车从学校回家,发现有一本《老年人》杂志被人遗忘在车上,就拿起来翻阅,  相似文献   

11.
彭国梁 《老年人》2008,(9):32-33
某日,我忽然接到益阳市政府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魏斌,在《老年人》杂志上看到我写军旅作家柳炳仁、书人老萧、杏林妙手李肇夷的文章,很有感触。他很想来长沙,和我聊聊天,交个朋友,为增进了解,他拟寄我两本他的著作。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上的文章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1997,(10)
对《老年人》杂志,我年年订购,期期必读。它不仅成了我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使我们全家受益。我老伴患糖尿病10多年,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全家人都为她着急。一次,《老年人》杂志上刊载了一篇专家谈诊治糖尿病的文章,我看了,马上写信向他请教。这位专家很快复函,还寄来了他自己研制的药。老伴服用一个疗程后,效果很好,如今病情稳定了。老伴深有感触地说:“《老年人》杂志通信息、传经验,为我解除了多年病痛,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常宁县读者袁诗谱订“老年人”杂志 全家人受益  相似文献   

13.
<正>"我就是《暗算》里的一员。"张军说。张军是化名,他的真实名字和职务属于机密。他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以后先到西藏,后到北京,再辗转到成都,工作性质按常规说法是信息研究。非常规的状态就是,工作内容不能公开。包括交际、结识什么样的人,都有严格的纪律。  相似文献   

14.
文化武 《老年人》2003,(10):30-30
每逢国庆佳节,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了国庆十周年大典。正是在那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和李树新相识,不久就在北京结为伉俪。如今,我们相濡以沫,度过了44个春秋。1959年的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大庆,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准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年年初,成都军区政治部成立了两个办公室——《红旗飘飘》征文办和革命文物征集办公室。我从凉山军分区抽到征文办帮助工作。我去征文办报到,意外地见到了我的老领导——进军凉山时的指挥部政委向茂森,他担任文物征集办主任。老首长拉着我坐下来,问寒问暖,让我心里暖烘烘的。他还十分…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老年人》2005,(6)
父亲最喜欢《老年人》杂志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  相似文献   

16.
《老人天地》2013,(12):10-11
深秋的北京,阳光和煦。国资委纺织离退休老十部局组织部分老同志来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礼堂,参加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颁奖活动。这是历时一个多月,为庆祝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新天地》杂志创刊30周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老龄工作,先后作出《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加强对老龄事业的组织领导,从中央到省、市、县(市、区)均设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协调议事机构和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18.
孙建华同志今年三十岁,是圆明园管理处工人。一九八○年五月开始在展室当讲解员.一九八二年四月管理处领导决定将他调出展室,到生产班工作。孙于今年一月投书《中国青年报》,反映他对领导这一作法的意见。《中国青年报》三月二十七日头版发表了孙建华给该报的来信《我为什么不能当讲解员》和记者的调查附记《怎样对待有缺点但有进取心的青年》,四月十日和二十四日又以此为题发表了两组讨论文章。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和青年中引起较大反响,至四月中旬就收到五十多封来信,都是对孙表示支持和同情的。但是同时,圆明园管理处领导也对文章表示强烈异议,认为报道“严重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寄托     
对父亲的思念,总会牵出我对《老年人》杂志的感激之情。是它,陪伴父亲度过了人生旅途的最后时光。父亲卧病在床的最后3年里,读书看报几乎是他精神生活的全部寄托了。但是,随着心力的逐渐耗尽,父亲看的东西越来越少,唯有《老年人》杂志是个例外,他的病床边总放有一叠。记得有一次,父亲跟我闲谈时说到,他这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计较吃穿,惟独爱看书报。在阅读过的老年生活类报刊中,他对《老年人》杂志情有独钟,觉得蛮适合自己的口味,既有休闲生活的经验,又有养生保健的知识。与父亲同病房的4个病友,受他的影响,也喜欢上了《老年人》杂志。每…  相似文献   

20.
陶冶 《老年人》2010,(9):43-43
我与作家韩少功久未谋面了,他不一定记得我,但我却时常想起他。 上世纪70年代,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七月洪峰》、《月兰》等作品,我读过之后就爱不释手,对他心生一分敬慕之情,只想找机会见见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