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快速以至过速增长的问题主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料表明,1990年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为13‰,自然增长率约为5‰,总和生育率为1.7;而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达28‰,自然增长率高达20‰,总和生育率为3.6(不加中国的话会更高)①。现在,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倾向认为,人口增长快不是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但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研究人口过速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远期目标的需要。一、人口过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分析人…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受农地供给约束,农业劳动力需求会不断递减;现有农村人口增长一时间难以放慢,农村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增加趋势。这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性不断增强。如果不寻求到一条有效的转移道路,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的状况,提高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拓展农林牧渔就业容量;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彻底改变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传统的城乡经济格局,发展农村“二元经济”,扩展农村就… 相似文献
4.
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供给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属于总量过剩型,自然赋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本土吸收能力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动机来看,家庭收入与消费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资本与劳动力双重过剩是经济面临的"危",正确使用过剩资本以解决过剩劳动力却是化解经济困局的"机"。经济特区是资本流动的通道,是获取国际市场有效需求的窗口,资本与劳动双重过剩的现状使其资本流通功能调整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使用MyintSmith理论分析我国资本与劳动力双重过剩现状,结果表明,有效需求是创造就业的源泉,双向直接投资能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证分析表明IFDI和OFDI分别是就业量的格兰杰因,反之就业量未必促进OFDI与IFDI增长。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双向直接投资增长冲击能引起就业增长持久的正向响应。稳健性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与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双向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及其空间滞后项等变量对就业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
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行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企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对于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发现:在中国金融压抑与关系型治理模式并存的背景下,金融关联降低了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了产能过剩概率。银行关联企业的银行借款越多,产能利用率越低;但券商关联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影响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机制没有得到实证支持。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金融关联导致的产能利用率降幅更大。在金融关联内部,银行关联和券商关联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此外,企业高管团队中女性比例越高,产能利用率越低;具备市场经验的高管越多,产能利用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早在19世纪初,当我们的祖先加速复制他们本身的时候,在遥远的英国,经济学大师李嘉图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口的增加比维持人口所必要的基金增加更快.每一努力勤劳,除非伴随着人口繁殖率的减退,否则便适足以助长灾害,因为生产赶不上人口的增殖”.中国有增无减的人口发展速度,人满为患的社会现实,证明了李嘉图思想之正确.有些人在大谈特谈劳动力丰富为我国一大优势时,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一种潜伏着的危机,即劳动力无限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当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师们研究通货膨胀时,也不可能想到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劳动力的存在亦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这种现象并非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当我们冷静分析时,可以发现这不是假说,而是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来,依靠人口红利与结构红利,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实证验证了人口红利与结构红利在我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小乃至消失,在充分把握人口红利效应的同时,应加强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运用中国2002-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人口结构因素和收入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消费率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在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研究中却发现,消费率与抚养比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并不与全国保持一致,这些差别反映了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以及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菲律宾的经济是不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人口在迅速增加。本文研讨了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化的发展所引起的种种后果。 文章特别阐述了城市地区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基本服务奇缺的情况,这使市民中的大多数人进一步贫困化。这部分人的范围从中下阶级到城市贫民和无家可归者,构成城市社会边缘中受忽视和排斥的群体。像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菲律宾这些人也构成了失业大军,成为所谓“地下经济”或非正规经济所需劳动力的来源。 本文还讨论了城市贫困对妇女的影响。作者特别想要说明,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以及性别歧视,如何给城市贫民区的妇女雪上加霜,使她们的生活尤为艰难。 文章的第三部分列述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解决城市贫民的某些需要在以下三方面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土地占有制度和住房,妇女生计以及家庭暴力。作者在针对城市贫困现象提出这些解决办法的同时有一个基本设想:授权给受忽视和排斥的阶层是有效地解救穷人于水火的唯一途径。如果穷人要想使社会结构发生变革,就需要采取集体行动,名符其实地参与规划和决策过程,直接拥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2.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13.
陈育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
特色小镇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新探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劳动力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激发特色小镇发展活力,加快特色小镇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劳动力供给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劳动力资源开发力度、降低雇佣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培养产业需要的本土人才和完善公共设施和休闲配套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是制约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企业新动能提供了根本方向。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将2015年开始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推行力度,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英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比美、欧各国快得多。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急剧提高,又使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这样,迅速增加起来的劳动力人口同相对缩减的劳动力需求之间,便产生了相当尖锐的矛盾。但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却使当时被生产现代化排挤出来的一千多万“过剩”劳动力得到了迅速吸收。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前,推行重工业优先的传统发展战略,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分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无法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向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产业部门自由流动,形成大量过剩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在城市工业部门中,由于推行低收入,广就业的就业政策,使国有企业中存在大量冗员,形成了严重的隐蔽性失业。改革后,由于城乡隔离的松动和资源配置方式由指令性计划向市场机制的过渡,传统体制中形成的城乡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这是体制转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从长期看,只有实现市场导向的城乡改革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大国的经济起飞必定要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原因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建议与对策 :着眼于农业内部 ,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间转移和向国外输出 ;不同地区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制定适宜的城镇化政策 ,使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人口的繁殖增长虽然是以人的生物特性为基础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它归根到底也是一种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现象。纪元之初,地球上的人口约为2.3亿;1650年人口数量大约是5亿,增长率约为每年0.3.%,将近250年翻一番。1970年人D点数量县36亿,增长率是每年2.l%,按这个增长率,相当于33年翻一番。1987年7月11日,全世界纪念了5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已高达59亿。不仅人口在按指数增长,而且增长率也在快速增长,地球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跨离越来越短。西方未来学研究团体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严肃地指出:如果不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