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当代汉语词语音节形式的变化及其对词汇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可心 《求是学刊》2006,33(4):120-123
汉语词汇单位的音节形式,在古代是以单音节为主,到了现代双音节占绝对优势,而当代汉语词语音节变化的事实显示:多音节词语不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实际上已成为新词语中占主导地位的音节形式。当代汉语词语音节形式的根本性变化,表明汉语词汇开始进入多音化时期,这种变化既有深刻的内在原因,又有复杂的外部因素,也必将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肖晓晖 《唐都学刊》2003,19(2):96-100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语言现象 ,它是汉语双音化和词汇化的产物。区分传统所说“偏义复词”中的几种不同现象 ,对“偏义复词”概念提出明确的界定 ,应该把词汇层次上的偏义词和言语层次上的临时偏指用法区分开来 ,有些所谓的“偏义复词”其实并不偏义。  相似文献   

3.
王汉生 《社科纵横》2010,25(1):96-99
中国早期一个音节一般表示一个概念,也即表示一个词,后用一个字加以记录,于是形成了一字一词的格局。声韵调高度融合的汉语音节对记录自己的文字具有特殊的要求:一个汉字最好纪录一个完整的音节,汉字满足了这样的特殊要求。形声造字解决了象形字等难以尽相尽意的问题以及书面语中同音词难以区分的问题,并使汉字发展成一个严谨而庞大的系统,具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古代汉语一字一词、现代汉语一字一素,这是汉语与汉字和谐共振、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说明汉字一直是记录汉语有声语言的最优秀、最精干的助手。汉字与汉语一起,只应渐变不能突变。  相似文献   

4.
冯莉 《学术交流》2012,(9):166-169
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一词具有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其相互关系等多维度研究价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考察"相对"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现该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从短语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在现代汉语阶段受到间接语言接触和语频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动词发展到形容词,并且形成向介词、副词和话语连接语多路径虚化的多向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发展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5.
字母词的界定及其构成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君 《学术交流》2004,(11):162-165
"字母词"是汉语中在一定言语社团使用的部分带有字母或完全用字母表达的词。这类词从它的性质看,具有音义结合的特征;从书面语和言语角度看,属于语言现象;从汉语和外语角度考察,它又具有汉语词汇性质。字母词在构成类型上,按字母构成情况划分,主要以对外语词语或其缩写形式的直接使用等6种形式出现;从字母产生的途径看,大致存在取自外语某词语的首字母或分别取自几个词语的首字母形成等10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炜 《学术交流》2003,(12):149-152
词在语音、词形、语法、意义上的差异所体现的性质、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属于同一词的不同表现状态,有的则属于不同的词,前者是同一词位的各个变体,后者是不同的词位。现代汉语的词位变体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往往呈现互补分布状态,是一种条件变体;(2)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并不呈现互补分布状态,是一种自由变体;(3)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主要是通过词的重叠和词内素序的变化来实现的,也是一种条件变体;(4)词的意义上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的意义上的变异当然是有限制的,即变异前后的两个或几个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一种条件变体。  相似文献   

7.
刘凡夫 《日本研究》2011,(3):124-128
在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为借助日本学习西方新文化、新知识,汉语从日语中借入了众多的汉字词。这些词在甲午战争之前,多以学者们的客观介绍为主,之后逐渐变为以中国留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使用与传播。大量涌入汉语的日语汉字词,不仅要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诸要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语言内部规则的制约。因此,日语汉字词被借入汉语后,尽管对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最终融入到汉语的词汇体系之中,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淘汰与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陕西方言中存在着一批与北京话语素同义、词等义的双音词,这些词亦见于早期白话作品。本文摘录了从构词上分析的四种类型的这类词语加以注释。由此可见近代汉语词汇的一些特点。这在汉语史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语新词语构成情况的一个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新词语构成情况的一个考察张淑敏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揭示了语言与社会间存在的共变关系。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每一个新事物的问世都要求有新概念、新词语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春秋时代汉语构词法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考察一下西周、春秋时代汉语复音词的构词法的基本面貌,探寻汉语词汇复音化和汉语构词法的渊源,并作一些理论探讨。 有些学者认为,汉语构词法的问题属于句法史的范围。我认为,单音词的构词法 (孳乳方式)固然不属于句法范围;即便是复音词,汉语也不仅用句法手段构词,而且采用许多独特的构词方式,诸如双音节单纯词采用迭音法,部分迭音法(双声、迭韵);双音节合成词采用词根互训法、词根加词缀的接合法等等。而从以单音词为主演变为以复音词为主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所以我认为,汉语构词法发展的问题仍以放在词汇史中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李杰  钟永平 《社科纵横》2010,25(3):164-167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域即由情景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体,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境类型决定着语言实际运用的范围,语境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换言之,我们所说的话以及所写的语言会随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有三个: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的这三个变量也决定语言的意义系统;而意义系统又同时在词汇语法等层面得到体现。商务语篇的行业特色十分浓厚,而这些特征在词汇、句子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从而构成了商务语篇的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构成的重要时期。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是以幽燕方言为主体、同时吸收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外省方言词及外来语而构成的。清朝末年,随着东北地区满语的衰落,通过由使用满语到使用汉语的转化,实现了幽燕方言主体地位的确立。但满语并未消失,而是同其他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一起作为底层词遗留在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之中。清末民初是我国东北历史上国内外移民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大量国内外移民的涌入,形成了东北特有的语言接触现象,使以山东方言为代表的各省方言词及外来语,迅速汇入到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当中,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要素,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最终形成创设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外交往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字母词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当中,其中一些词已经成为汉语中的词语.字母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纯字母词和复合字母词.字母词的构词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外语字母无实际意义,主要起编号、分类等作用;第二种是外语词汇缩写形式加汉语语素构成的字母词,意义主要靠汉语部分提示,其外文缩写部分词义弱化;第三种是用汉语词汇传统的缩略形式,截取其中的相同语素或词,代以外语字母,前加数量词构成.对待字母词的态度应该是加强引导,重视字母词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尽可能用音译和意译的方式取代字母词.  相似文献   

14.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8,(3):148-150
外来词同义译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当代同义译名现象的产生与音译词的流行是分不开的,它主要表现为音译词和意译词并存.同义译名现象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侧面,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高效率、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同义译名互为补充,在语用中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语境差异,为汉语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际需要.同义译名为汉语增加了许多同义词组,成为汉语产生同义词语的一条新途径.同义译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能被简单地视作语言的累赘.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外来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外来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探索●张彩霞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汉语词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除通过它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而日益丰富外,还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地从国内兄弟民族和国外一些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即外来词,来不断丰富自己。外来词是不...  相似文献   

16.
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语言各自都形成自己的体系。一般来说,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语言在具体的环境中都有明确的语义。但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灵活性,难免会发生语义不清或者引起两种以上理解的语言现象,即语言的歧义现象。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既有一定的形态变化,也有相当稳定的词序和一定量的虚词;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即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所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歧义现象存在的条件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文化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汉语“意译”现象的描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外来文化的内在机制。第一部分大致介绍汉语中的意译现象:译词的存在、意译的定义以及类型。第二部分以英语作为参照系,说明意译是汉语所独有的语言现象,并从符号学角度论证其原因。第三部分从汉字的表意特征和部首所代表的宇宙分类图式说明汉语的意译现象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第四部分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佛典的汉译和佛寺的中国化为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同化和上述汉语“意译”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萍 《学术交流》2006,(5):141-143
现代汉语新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词语形成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对汉语造词方式继承的同时,还不断地创新,如类词缀的出现使汉语出现语群现象,字母词的增多,方言词挺进普通话等。新词语通过各种构词方式大量出现,使现代汉语词汇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构词方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同时,新词语在构建上也相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运用附加模式造词形成的新词语日益增多,缩略词仍保持着活力,一些造词法因各种原因基本不用。对新词语的全面分析和正确使用、积极引导,必将使我们民族的语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原因、范围类型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着对外文化交流的背景 ,记载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吸收外来词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是 ,吸收哪些外来词 ,如何吸收 ,外来词的范围究竟有多大 ,外来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以及外来词的规范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静 《社科纵横》2012,27(12):121-122,130
“顿时”是现代汉语中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目前学界关于“顿时”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共时平面探讨“顿时”的语义内涵、句法特征和语用环境,本文拟从历时的层面分析“顿时”一词的词汇化历程,并结合单音时间副词“顿”的虚化探讨其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