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与制造业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中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以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城市经济学为基础的集聚经济研究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开始成为这一研究分野的新热点。现有研究大多从产业层面展开,以生产性服务外部化为切入点,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社会分工与提高两种产业生产率的关系问题。但本研究发现,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制造业服务化以及空间协同定位三者联合起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路径,可能是这一研究领域更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完整地梳理和研究这些文献,并从中探讨加快中国二、三产业融合及协同定位的现实路径,对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本文认为,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此,要准确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特点,全面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借鉴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发展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确立了全新的坐标系.从区域战略角度分析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意义;创新发展,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双轮驱动”,提高产业关联度和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转移;优化外部环境,凝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合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及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发现: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空间网络分布特征,港深穗的“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省会”组合是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联系的核心力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网络联系对各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强化作用,而人力资本由于劳动力要素流动限制和分布不均衡导致相应的调节作用尚不明显。相比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的空间网络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建议构建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志彬 《社会科学家》2012,(3):62-65,79
以中国与OECD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减物质化”的影响.通过动态的比较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减物质化”趋势明显.但在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由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因此,只有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逐步提高生产过程中服务投入的比重,才能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实现“减物质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及关联分析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尚未完全形成,目前两者处于互动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主要源于政府政策均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过于分散的服务业资源无法形成有效集聚和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程度较低。要实现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产业合理配置,应进一步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强化政府监管、清除贸易壁垒,激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制造业升级,最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文化的非物质本质决定了文化生产所创造、传播和实现的价值是一个客观化过程.这一过程受时空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文化生产的经济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文化生产的这一价值特征是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在生产性文化生产中,资本只能控制传播环节.文化生产的价值不稳定性既带来风险,也为超额利润创造了更大空间,因而是资本生产条件下生产性文化生产持续扩张的重要动力.新增长理论虽然确认了知识、技术作为非物质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却混淆了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因而,没有真正从理论上解决文化生产中价值是如何创造的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制造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种共识.迄今,比较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其外围不同圈层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甚少.文章选择杭州市及其外围的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三个圈层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杭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三个圈层制造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扩大就业、加速新型化工业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出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代生产性服务链,加快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统筹规划、组织创新的设想。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构建有利于二、三产业融合的机制和环境、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等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城市经济转型与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大调整。在相对较长的后危机阶段,我国的城市完全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经济的迟滞发展,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全球市场的控制能力,将自身镶嵌到全球生产网络中去,来实现转型发展。以服务业结构升级主导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应着力提高城市经济容积率,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并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服务业结构升级并重和加快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城市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坚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75-78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实现灵活性生产,促进专业化分工.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外部化趋势和垂直分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率、专业化分工程度、外部化的关系密切.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以从城市化进程、专业化分工深化与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为此,我国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部建立和完善创新系统,使之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要采取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和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呈现高度"服务化"与"区域协同发展"兴起的双重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产业互动、区域联动和制度协同三维,需经历协同发展引致、产生和升级三阶段演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效应与制造业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创新与合作效应以及溢出与交易成本效应两个方面,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各地方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差异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从三维度完善区域产业协同框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着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呈现如下特点:规模不断扩大,离岸外包异军突起,与新技术的发展互相促动,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国际性大都市中发展更为迅猛.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将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呈现出与制造业互动的趋势,跨国转移自主扩张趋势,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服务空间载体呈现集群化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虚拟经营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比较脆弱的发展阶段。虚拟经营保持了传统企业稳定的内部组织网络,还具有虚拟企业迅速集结优势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克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产业链条的作用。通过制造企业服务功能的外向虚拟经营、生产性服务企业功能融合的虚拟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虚拟经营等方式,创新经营模式,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流通服务业相比,现代流通服务业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及传统储运、商贸流通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胶东半岛现代流通服务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数据分析发现,胶东半岛物流业发展对GDP的促进作用还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建设完善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兼容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启动中韩铁路轮渡建设等措施,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以及实现我国东亚和亚太区域合作战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浙江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重心是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结合本地的市场规模、技术水平,实现与国际服务业的对接。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浙江民营企业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低耗能、高技术、高集聚、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中部六省必须避免产业同构化的低层次竞争,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即通过行业分工机制、地区协作机制和地区信任机制的建立实现省际和谐发展;通过城市圈经济的产业链中心作用和县域经济的产业链支撑作用实现省内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动浙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浙江省政协、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树人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明担任调研组顾问并亲自指导,原省政协副主席王玉娣同志牵头组织实施,就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调研报告指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我省块状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报告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鉴。调研报告认为,块状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建设"六大服务平台",即现代物流平台、公共科技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营销集散平台和人才集聚平台。该调研成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批示中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省政协和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联合调研组的这份报告,深入阐述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推动我省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做法和经验,很有参考价值。特别是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比较符合浙江实际,针对性很强,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可在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和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参考吸收。"省政协主席周国富批示:"这个调研报告选题难,调查实,分析深,建议好,符合浙江实际,切中转型升级主题,确是值得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现特将调研报告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