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相当丰富,主要包括社会援助思想、社会教育思想、社会治理思想、社会组织思想、社会和谐思想等内容.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品格独特,具有以民生改善为中心、以分配公平为重点、以传承借鉴为手段、以制度规范为根本、以革新发展为支撑等鲜明特色.民国初期广东遵循或背离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所留下的经验教训有:社会援助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社会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起点;社会治理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新梳理了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在1912年前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孙中山以县自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主义和革命程序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如何走向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启发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熊彤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6,(4):28-33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其足迹遍及海内外。1912至1916年间,孙中山曾经四次到浙江视察,杭州、绍兴、宁波、海宁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到一处,他都会即兴发表演说,宣传他的革命思想。他还多次前往秋瑾墓、陶社等烈士陵墓或祠堂祭奠英烈。通过梳理孙中山在浙江各地的革命活动,阐述其浙江之行的社会影响,并结合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相关文物,管窥孙中山如何进行革命的动员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和苏加诺的“社会革命”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季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将孙中山和苏加诺的“社会革命”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对亚洲民族主义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了第三世界落后国家“中间道路”的先河;苏加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他们的相同之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象中国、印度尼西亚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进行“社会革命”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陶季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分析了孙中山社会发展战略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他的社会发展战略内容包括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战略步骤,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以县自治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建国构想。该构想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理想追求,但与训政相结合的设计导致其后国民党的相关实践充满曲折。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民族争端是造成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或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至出现"种族清洗"的反人类现象。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既有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也有由民族间不平等而引发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平等与民族共同发展,提出反对民族压迫、民族地方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与主张,为当今世界解决民族争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构建未来社会的思想,部分渊源于中国儒家传统的世界大同的理想,并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吸取了有益元素,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政治文明包括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各项民主制度、政策的落实,法治的实现和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阻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制度、观念和文化四个层面,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与时俱进的原则,搞好经济,提高素质,引导实践,加强法制,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李伟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5-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 ,我们应正确认识政治文明的性质和作用 ,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政治能力建设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所在。政治能力既包括国家的政治能力,又包括社会的支持能力。本文提出了“国家 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并认为,要建设与提高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社会应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原始认同和对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级认同,必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必须实现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复合宪法。只有一方面实现复合宪法,另一方面又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友好型的政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理工学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为例,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以精品课程为纲、通过观念转换与项目带动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秩序的政治建构受制于民主和信任建设中的交织关系,体现为如何化解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促使政治思想家们不断探索解决路径,形成了维持社会秩序的霍布斯模式、洛克—熊彼特模式、托克维尔—帕特南模式以及蒂利模式等。基于信任的民主不仅需要加强关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制度化建设,还需要培育社会资本和加强公民共同体建设,更需要强化政府和民间互动的策略性和有效性,促发信赖确证、条件满足和风险化解,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治信用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型时期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其中政府信用问题则是关键所在.加强政治信用伦理建设的几种途径是:加强政治信用伦理教育,打造信用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工程学视角出发,可将我国社会建设视为一项重要且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工程。以社会工程学的核心环节“制度设计”为分析基础,对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制度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制度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加以深入探讨,继而结合社会学社会结构的建构主义,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建设中制度设计的机制和途径: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制度建构和制度创新,实现制度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视角下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48-50,58
将社会保障置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政治系统分析框架中,以政治系统理论解析社会保障的起因、发展及演变过程。运用政治学的理论论证社会保障的建立不仅是由于“社会正义”和“经济效率”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政治产品”。 相似文献
20.
杨维周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4(2):1-5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部署,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着重加强制度建设,要重视加强人民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