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友国 《科学咨询》2007,(16):29-29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而本文旨在探讨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课文想作文,写作文想课文"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十八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一个繁杂庞大的工程,其中的两个重要板块--阅读和写作,是学生和老师最为头疼的。经验告诉我要想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就要做到“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一直以来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高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给房屋夯基础,作文好像目的明确地搭建房子,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文课已经成为农村学生最感头疼、最不感兴趣的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农村学生实际,走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化作文教学之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与探索,主要做法是:结合本地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农家劳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宽创作思路,孕育创作真意。  相似文献   

5.
作文课已经成为农村学生最感头疼、最不感兴趣的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农村学生实际,走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化作文教学之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与探索,主要做法是:结合本地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农家劳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宽创作思路,孕育创作真意.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和训练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教师能不教就尽量不教,学生能不写就尽量不写,学生和教师对作文都采取一种逃避态度。老师和学生如何才能从作文教学与作文训练的困惑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新一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我们的教学就应努力适应新课程标准,大胆改革,力求突破。为此,本文试图从新课改背景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一、在作文布置上重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写作课上的作文布置,传统的模式是学生写什么全由教师制定,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题目,然后写出要求,什么"要有积极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作文教学,命题作文形式,容易禁锢学生思维,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及智力发育。作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打破禁锢,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作文在新、奇上下功夫,有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我认为作文的创新教育,从低年级起就得进行起步作文训练,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其理由有二:一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一般三至八岁的儿童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语言和智慧的发展潜力很大;其二是低年级儿童虽然识字不多,但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他们在家庭、幼儿园和各种交际活动或游戏活动中,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语言训练,有了一定的语言实践,他们不但会说一句话,甚至会说一段话或一个简短的故事,而把这些话或简短的故事记录下来,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作文了。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写话要求,主要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便眉头紧皱,"写不来"、"写不多"、"写不好"这是学生惧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所以,在  相似文献   

10.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妹.阅读好象蜜蜂采花,作文好象蜜蜂酿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让读带动作文教学中的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写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并加强课外读物的阅读训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相似文献   

11.
胡涛 《科学咨询》2013,(6):80-81
一、整合教材的缘由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只有篇目内容,没有细化的教学内容。"教材即内容""教师即内容"而实际上,篇目教学不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凭借。这样教材内容的虚化必然导致考试内容的虚化。平时学生从篇目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与考试内容完全脱节,学生容易陷入语文学习有效性的质疑中。同时教材里也没有作文教学的系列训练,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化、边缘化严重,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进一步走向低效化。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我进行  相似文献   

12.
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作文课不好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初一时,我对全班学生就作文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不喜欢作文的学生竟有三分之二以上。问之,  相似文献   

13.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妹。阅读好象蜜蜂采花,作文好象蜜蜂酿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让读带动作文教学中的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写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并加强课外读物的阅读训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以读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熟练掌握写作能力也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与综合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到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那么如何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减少写作束缚,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一提到上作文课,教师是拉琴的丢唱本——没谱,学生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并且,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费  相似文献   

16.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妹。阅读好象蜜蜂采花,作文好象蜜蜂酿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让读带动作文教学中的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写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并加强课外读物的阅读训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以读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改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这样,方能出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作文很有特色.积累写作素材,还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报刊,接触电影电视,收听广播,参加智力竞赛活动以及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愉快地毫不费力地摄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充实自己.学生积累的材料让他们自己互相交流和激励推荐,教师评讲,如怎样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每位语文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渴望获得成功的一个热门课题.传统的教法强调"多写多练",认为多写笔下自然会生花.然而传统在学牛中的反应是"越写越怕,没有乐趣",作文教学除了强调学牛适当练笔外,还应该在其它很多方面作相辅训练.其中,在积累方面也应列为重要强凋内容.  相似文献   

19.
窦凌 《科学咨询》2008,(14):42-4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便眉头紧皱,"写不来"、"写不多"、"写不好"这是学生惧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我针对这三种"症状",开出药方.  相似文献   

20.
一、整合教材的缘由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只有篇目内容,没有细化的教学内容。“教材即内容”“教师即内容”而实际上,篇目教学不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凭借。这样教材内容的虚化必然导致考试内容的虚化。平时学生从篇目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与考试内容完全脱节,学生容易陷入语文学习有效性的质疑中。同时教材里也没有作文教学的系列训练,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化、边缘化严重,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进一步走向低效化。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我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