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生态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力形态,当代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当代性"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其"当代性"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以高新科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其"生态化"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化的标准,并且能够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生产力是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传统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和生态困境必然要求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形态.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生产资源的可再生性、生产过程的可循环性和生产产品的生态属性.生态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主要体现在生态生产力更有利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属性的发展,更符合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更能够推动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越来越被人们承认和理解。然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是不是生产力,则被不少理论工作者所否定,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所轻视。本文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通过对生产力概念的界定,阐述了马克思新哲学生产力的特征、功能,进而探讨了发展哲学生产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简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需要的是能够促进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的能力的和谐统一。生态生产力的提出,为发展生态经济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已从控制和征服转变为保护和解放。生态化科学技术能够支撑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突出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必须高度重视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好前景预见、成本核算、风险评估,并进行相应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学是历史的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思想的伟大发展。西方经济增长模型表明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长 ,但并不始终占第一位 ,而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层面的 ;科学技术是分层次的经济创新的基础和经济时代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最初本原。但是 ,这种最初本原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而是以其生产要素和资本为载体的 ,因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表现出绝对作用。因此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伟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0,42(1):113-118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生态哲学是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规律在当代哲学中的反映,可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综合优化发展提供一般思路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生态生产力"是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先导,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现实保障,以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为重要支撑,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现实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构建"中国式生态生产力"需要从四个基本的"向度"着手,即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构建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发展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制度保障;生态科技的广泛运用是培育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生态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模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门科学。这是一个经过理论和实践验证了的正确结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着生产力中最根本的要素———劳动者或者说人的政治素质、思维方式和管理能力,从而作用于社会发展;而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足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产力的伟大历史确证。  相似文献   

9.
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工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追求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的共识.当代生态生产力是对近代工业文明阶段的非生态生产力的一种扬弃,吸收其科技工艺层面的高水平基础,克服其生产的短期功利化行为,克服其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统一:生产力的科技属性与生态属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动力功能与平衡功能的统一,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持续性与关联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郭东海 《文史哲》2003,1(1):71-74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个突出的矛盾和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准确把握这种矛盾 ,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才能把发展生产力、改善全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为当代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蔡曙山 《学术界》2001,(1):16-27
本文回顾百年哲学最重大的变革语言转向,分析语言转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语言转向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阐明数字化是语言转向在当前新的表现形式,提醒哲学家要充分关注数字化引起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的哲学     
哲学这个概念的所指已经出现很大的差异,生态问题已经被认为是当代最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并讨论了两种不同生态哲学在构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及现实的困境,讨论了从道德角度的生态问题和对人类中心意识的批评与反思,指出现有的人类文明和社会是利益驱动的、以损耗生态和环境作为生存与发展基础的文化机体。并指出中国可能是气候变暖的最大受害国。  相似文献   

13.
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马克思在对历史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历史性思维,才帮助马克思哲学实现了新本体论打造、认识论变革,从而指示出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产力思想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反生态的,而是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生产力思想中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科学论证,包含着对生产力反生态发展的社会根源的揭示以及对生产力资本化所带来的生态异化的批判,更有着对未来生产力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生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生态校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生态校园就是以建设绿色校园、园林式校园为典型,即只重视校园外在环境的生态化、绿化。而广义的生态校园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外在环境层,即狭义生态校园的定义所指的部分;其次是处在校园中的人与人的生态,即关系的生态,也就是校园这个社会小环境的社会生态;再次是人与自身的生态,即处在大学校园的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自我精神的生态,只有一个实现了自我精神生态的人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以及整个校园环境的生态。反过来说,要实现整个大学校园的生态,校园外在环境的生态是基础,校园社会环境的生态和个人的精神生态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及其次序的确立,社会哲学可以分为三种: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和谐取向的社会哲学、增长与和谐并重的社会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和谐取向的社会哲学占有主导地位。在近代,社会哲学发生了从和谐取向向增长取向的转型。迄今为止,虽然增长取向社会哲学带来了许多弊端,但由于其社会根源依然存在,所以它仍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梭罗生态哲学阐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美国生态哲学的开拓者,梭罗的生态思想发轫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但又超越了超验主义的束缚。他从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梭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和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的演变,以及从观念出发处置政治问题的思维定式,构成了这一转向的观念来源。质言之,这一转向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体两翼,合为其针对中国二元社会政治结构的社会改造进路。这一转向在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不足,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乃至整个现代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文本及其生活时代的生态状况 ,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 ,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不是直白的 ,而是隐含和遮蔽的 ,因此挖掘研究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峰 《中州学刊》2002,(5):148-152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经历了面向语形学和语用学的两次转向。在中西方哲学碰撞、交融与汇通过程中 ,以胡适和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则主要追随的是西方哲学的第一次转向 ,使中国哲学的建构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困境 ;而在本文看来 ,当代中国哲学语言转向的主流 ,也将由语形学转向语用学面向 :即立于“生活世界”来重建中国哲学 ;从“语用学”的向度 ,来重新理解与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与名辩学思想 ;由西方的镜子式的语言回归到感通的语言 ;由单一的概念思维转向“名象交融的思维运作” ,从而建立起形式抽象与生活世界、人文价值与科学理性和谐统一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