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占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诱致性技术变迁、交易费用理论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三个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但当农民面对较高的交易费用时农民是不会自发进行技术创新(或引进)的(2)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办任何事情就该农民出钱、出力;(3)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荣毅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5):96-99
通过对北京、河北、广西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调研,我们发现:各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均围绕着中央所提出的"二十字"标准,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但是,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对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却大相径庭.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即如何以一个合理的主导产业作为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动机,带动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此外,文章对当前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董跃民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61-62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加。农村青壮年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离开了他们,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劳务输出怎样与新农村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叶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Z1):11-13
贵州省息峰县青山乡在近两年的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探索、试点、推广等实践活动,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挑战也显现出来.笔者在对青山乡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后,针对青山乡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九大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农村建设应该认识到三重维度:改革县乡政府间“压力型”体制是关键,重构乡村关系是根基,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是保障。落实三重维度的根本在于树立“有效政府”的理念和明确农村基层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刊行于上世纪30年代初,为山西省农村教育改进社的会刊,以提倡农村事业、研究农村问题、改进农村教育、建设新农村为宗旨.强调农业与师范教育结合、注重农村社会调查是它的鲜明特色.<新农村>不仅为乡村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明村创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它涵盖了农村社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社会秩序,发展科教文卫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创建全面小康社会也具有良好的助推作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因此,切实做好农村基层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重要精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9.
曾春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53-56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生活设施基础较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难度相对加大,本文在对湖南双峰县新农村建设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1)政策支持、舆论引导、整体部署;2)特色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3)切实改善农民生活;4)加强新农村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0.
蔡金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上的极端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广大农村公共物品的极度匮乏上。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利于启动农村的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消化我国目前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加快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而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与公民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的公民体现了社会个体与国家共同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公民与国家联系的中介是公民权.公民权为现代国家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成为现代国家的基石.长期以来,国家在公民权建设上的严重不足,导致了农民公民权的严重短缺.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民公民权的生长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应围绕扩展农民的土地产权与平等权利这两个基本方面,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12-1116
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至城市,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的优势、劣势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提出新生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引导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世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9-11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推动新世纪“新图书馆运动”,重塑“图书馆精神”,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不仅关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在于建造多少新村、多少别墅、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要突出重视农村的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4.
白祥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24-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实践“一村两制”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效,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殷实,村风文明。今后应继续实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罗亦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67-68,72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全国各地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原则。针对当前媒体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保跃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44-48
社会评价广泛运用于社会发展项目尤其是投资项目中,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新农村建设中社会评价的缺失导致农民的能动性不被重视,农民的潜力未被激发,农民朴素而有效的乡土知识被漠视,还可能引发行动失范和制度堕距等方面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社会评价,是新农村建设的思维转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继续加大外部社会力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破除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等级分隔,消除一切形式的对于农民的歧视性文化,全面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金一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9-11
一、农村社会变迁与主体失落的困局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村的经济人口社会结构因高度持续的流动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持续二十多年男性优势的性别化流动,使得今日农村无论常住人口还是农业劳动力,都呈现女性化特点。女性在农业人口中占到多数,似乎当然应该成为农业乃至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除了妇女组织和一些女性主义的学者,在官方和主流理论家那里,妇女的“主力军”地位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肯定,相反,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一样被视为当前农村衰落、农业弱质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武义是传统农业县,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后,武义逐渐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化初期阶段,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创办了工业园区,引发了洼地效应、鲶鱼效应和蛟龙效应,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武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园区也成为武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0.
黎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43-46
总结我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结合落后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观念,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全面推进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