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表明,麦套棉的棉花幺力苗期,与处于发育后期的小麦共生,棉苗会受到小麦的争肥、争光、遮光等影响,常会出现弱苗、僵苗,直接影响棉苗的早发健长。因而,在麦收前后麦棉共生期针对当时的特殊环境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棉苗转壮早发,为实现优质高产打下基础。首先要适时防御早涝灾害。因小麦落黄成熟之际,环境气温已逐渐升高.有时气温会超过30℃,加大了小麦的蒸腾强度和株间土壤的蒸发量,田  相似文献   

2.
(一)培育壮苗。在营养钵育苗的实践中,由于苗床肥水条件好,密度大,苗床培管时间长等原因,容易形成高秆苗和弱苗,使用棉花壮苗素能收到显著的壮苗效果。使用方法:在棉花幼苗子叶平展至分心时,选择在晴天的中午揭膜后,用250倍的壮苗素溶液均匀喷洒棉苗1次,待药液干后再覆膜保温。(二)促进早发。在棉花苗期使用802,能促进根系生长,确保早发,并能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各棉区棉虫的发生特点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植棉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植棉历史悠久,棉区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耕作制度十分复杂,棉虫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危害棉花的害虫有300多种,造成棉花损失在30%左右.因此,防治棉花害虫是保证棉花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钟祥市罗集镇着力培育市场体系,发展效益农业和资源型企业,全镇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具体做法是:(一)面向市场抓调整。发展市场农业上来了“四硬着”。一是扩棉。镇委抓住棉花提价这一契机,充分发挥统的功能,引导农民多种棉花,今年落实棉花面积55000亩,比去年增加17000亩,增长44.1%,其中地膜棉15000亩,中钵棉33000亩,油后棉7000亩。二是增猪。养猪是罗集传统优势,镇因  相似文献   

5.
棉花需求主要包括轻纺用棉、絮棉、出口、储备和其它用棉部分.近年来原棉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絮棉及其它用棉也基本稳定,储备棉主要由产需节余来安排.因此,年度棉花供需是否平衡,主要看生产与轻纺用棉的情况怎样."七五"前期,由于轻纺工业发展快速,棉纱产量增加较多.1988年与1985年相比,棉纱产量增加100多万吨.1988年以来,我国棉纱生产基本稳定在460万吨左右.1990年,我国棉纱产量为462万吨(合2574万件),折合原棉为386万吨,絮棉及其它用棉约60万吨,全社会棉花总需求量约为450万吨.这一年我国棉花产量达到451万吨,棉花  相似文献   

6.
抗虫棉高产栽培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丰产田的建设。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同时发展棉田绿肥.提高地力。氮、磷、钾的比例保持在1:0.3:0.7。(二)应用“两膜”栽培,促其早发。棉黼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简称“两膜”栽培,目前抗虫棉新品种大都前期晚发,不利壮苗早育,所以,要特别强调“不栽即盖”或“即栽又盖”,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地膜覆盖加小拱棚农膜覆盖栽培,促棉早发。(1)育苗移栽:育苗移栽可充分利用光、温条件,使抗虫棉早发、早育,一般育期可提前  相似文献   

7.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肃陇右地区的黄河沿岸和天水—陇南地区曾经是重要棉花产区,但这两大产棉地区产棉规模日渐缩小,最终废弃。该文通过对这两个棉花产区棉花作物种植从兴起到废弃过程的诸多因素考察,指出这两大棉花产区放弃种植的原因是当地生态条件和经济效益不利于发挥植棉优势之故。但具体来讲,棉花作物在黄河沿岸棉区被废弃是由于不同作物在同一地区传播的竞争过程中棉花不占经济利益的优势而被淘汰。  相似文献   

8.
《小康生活》2006,(1):36-36
中棉所39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 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已通过国家的级 审定,适于黄淮棉区麦棉套种,长江棉区 油后移栽棉试种表现突出。 一、特征特性生 育期130天左右。株  相似文献   

9.
棉花化学调控是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棉花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群体的光照条件,减少脱落,增加铃重、提早成熟、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应用的要点:(1)浸种或喷洒棉苗:用1——1.5/万缩节安或1.5——2/万调节安溶液(1克缩节安或调节安加水10公斤即为1万)浸种10——12小时后播种。如果未用药剂浸种,为了棉苗发育健  相似文献   

10.
中棉所30号(简称中棉30),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55000安阳市)的郭香墨、黄殿成等专家,打破物种界限,采取基因导入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  相似文献   

11.
一、吐絮期的生育特点。吐絮期的棉花,营养生长已经停止,进入生殖生长期。叶色已由下向上陆续褪黄,根系吸收能力已弱,有效开花期先后结束,这一时期是增加铃重、提高纤维品质的重要时期。此时棉株生理活动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对肥水的要求也减少。管理上,对肥水条件差的棉田,要求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对肥水条件好的棉田,防止田间荫蔽和贪青晚熟,是确保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地膜覆盖棉花有三种方式:①先播种后盖膜;(这对冬闲地而言)。②先盖膜后移栽棉苗钵,此方法虽好,但受季节影响,正值午季,既要收又要种,季节不等人,即使用盖膜栽棉也栽不了多少。劳力少的人家根本做不到地膜覆盖。近两年我们采用侧膜栽棉新技术,也能使棉花增产。侧膜覆盖的做法是:午季庄稼收割后,先枪季节把棉花苗移栽完毕,随之用锄头将畦上  相似文献   

13.
1917~1937年间,山西省积极推行棉政,其实施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33年)由省政府倡导植棉;第二阶段(1934~1937年)在棉业统制委员会统制下综合解决棉业问题.经过此20年的努力,山西棉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棉花品种得到改良,棉田面积大幅度扩展,棉花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所产棉花不仅满足了本省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和本省纺织业的原料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棉花可供输出;棉花种植和运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棉花检验对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良好的市场风气发挥了一定作用.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山西棉政的绩效未能充分发挥.尤需指出,棉花统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抵制日本经济侵略的意义,但棉花的大量输出客观上也为日本提供了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确保其军需民用资源,供应其本国、伪满及在华纺织业所需原料,特别重视华北的棉花生产与运销,大力推行植棉政策。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棉产指导奖励机构——华北棉产改进会,采取种种措施,力图增加棉花生产,而且注意调整棉花政策,以吸引农民种棉。但是,日军的入侵,日伪的暴政,严重破坏了华北农村的农业生产力;日商控制棉花市场,压低棉价,使农民种棉无利可图,纷纷弃棉种粮。因此,华北沦陷区的棉花生产锐减,远没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水平。由于日伪对棉花实施输出许可制,由日军控制下的华北棉花协会统制华北棉花的流通,使七七事变前建立起来的棉花市场流通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天津和济南等终点市场失去多省份棉花来源,棉花交易中心的地位几乎丧失;上市棉花运输手段的变化,使得除山西省外的华北沦陷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棉花集散中心;许多中国棉花商沦为日本洋行的附庸,一些经济机能丧失,而纷纷破产。棉花的商品化受到严重阻碍,华北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相似文献   

15.
棉花专业合作社是推进棉花产业化、实现产销结合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棉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学的角度,运用SWOT方法,就安徽省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利用机会、加强政策支持、注重专业人才引进、规范合作社组织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新疆棉花经济发展论坛暨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第七次理事会议于9月6日在石河子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石河子大学主办,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与新疆和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储棉总公司、上海棉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第八师石河子市经济委员会、新疆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及石河子大学相关学院和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7.
棉花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促控措施,促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生长,实现壮棵稳长,最佳出叶、现蕾期多长叶,现蕾。其管理措施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当前是否再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的争论出发,结合2003年中储棉事件的经验教训,探讨了棉花进口配额制对中国棉花政策、棉花进出口贸易规则和棉花贸易中信用体系法律的影响,着重分析了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对此采取的积极应对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中棉所4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机制新品种,成为农业部优先推荐的抗虫、抗病棉花新品种。山东省菏泽市绿源农林牧特产研究所引进繁育示范种植表明:具有抗旱、抗枯、抗黄萎病、高抗棉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入世和棉花购销市场化改 革迈出关键性步伐,棉花信贷风险急剧加大。如何保全棉花信贷资产是当前各级农业发展银行尤其是产棉大县(市)农业发展银行最为关注、也最为头痛、最为难办的一件大事。本文以河南省商丘市为切入点,对棉花信贷资产保全工作中的几个难点进行剖析。 (一)棉改政策不配套,有关法律法规缺位,给农业发展银行资金管理和资产保全工作带来被动。主要表现在:一是“退出”政策宣布过早。2001年初,关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要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的信息就在企业中间传播;8月份正式文件下发,明确提出政策性贷款再晚退出一年。这样,给企业提供的最强信号就是农业发展银行对棉花发放收购贷款为最后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