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论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本体──技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占而喻,审美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给自身带来愉悦的精神实践活动。提到审美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传统的艺术活动,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创造美,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与之相关,美学史总是研究艺术哲学,对艺术美的规律研究得十分深细。其实,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以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为基础的。最初,它同对象一实践改造活动完全交织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成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本质张政文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与审美主体发生关系的。音乐的空间转换为一维的时间,时间性成为音乐的一般因素,而且以不可逆的形式出现。严格地讲,中国古代音乐作为在特定时间中展开的一维艺术形式,几乎不可能成为当代人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滕守尧在目前关于审美文化的讨论中,部分人把大众文化等同于审美文化,笔者认为,此种混淆不仅不妥,而且很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审美文化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使这种讨论更加深入,本文愿意提供当代英国人关于“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禅与唐诗的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与诗人、与诗的创作和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禅与诗的融汇、渗透拓展了唐诗的审美内容,完善了唐诗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和表达的艺术精神代表着唐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调,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6):123-127
在当今网络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的全媒体领域异军突起的微影视,凭借内容形式丰富、数量多、传播度高等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于碎片化娱乐的需求,同时用户对移动端微视频的需求日益提升,加上大量影视专业团队和明星加盟使其在广告营销层面得以新的尝试,促使微影视行业进入互联网黄金发展期,并呈现出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理论与阿瑟·丹托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观点,分析在当今全媒体环境下热门的微型影视短片对传统美学的影响与挑战,在艺术与非艺术边缘消逝的当今互联网世界,微影视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在创作主体、内容文本、审美过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均发生重大改变,结合以上内容探讨微影视艺术在后现代视域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力图将当代的审美大众化运动当作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来考察。通过对明代和清代审美世俗化运动的深入考察,文章揭示了今天正在发生的审美大众化运动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审美大众化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清之际美学中的世俗化运动其实就是一场审美大众化运动。它是艺术走向大众的一次勇敢而可贵的尝试。当代的审美大众化运动则是历史上的审美大众化的一种继续,一种完成。它的实质是艺术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明清之际的审美世俗化运动更多地关注的是艺术走向大众的问题,而当代审美大众化运动则将大众走向艺术的问题和艺术自身提高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8.
杨文 《社科纵横》2007,22(5):140-142
文章结合高等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缺失审美教育的原因,进而在明确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阐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强调在坚持审美教育正确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不断完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拓宽审美教育的渠道,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是我们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9.
古典艺术与古典主义邹华古代艺术是古代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集中体现着古代审美关系中对应双方的特点,审美意识的残缺与封闭及其与美的形态的关系,都在古代艺术中得到熔铸和升华。我们对古代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审美关系对实践的依附以及...  相似文献   

10.
童彩华 《探求》2012,(6):114-116
新媒体为艺术内容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创造了更灵活、方便的交流和消费方式。它使艺术表现形式有新的突破,给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方式与手段的变革,但也在信息内容和交流形态上给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应提高新媒体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水平,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构筑全面的艺术交流和思想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1.
何小林 《生存》2020,(12):0029-0029
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之间的整合,能够使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能将艺术作品以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其借鉴和欣赏。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促进其实际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影戏”传统及其文化嬗变张振华电影是艺术,是商品,又是审美文化形态。诞生于殖民主义与封建残余并存、中外文化剧烈碰撞特定时代的我国电影,既要模仿、借鉴舶来的艺术经验与手段,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又力图迎合本民族审美趣味,摆脱受人压制、...  相似文献   

13.
也论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之间的相互创造汪振城如何正确把握艺术创作和欣赏之间在整个艺术流程中的作用和内在关系,是当前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艺术是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产物,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必须进入读者的欣赏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北京100732)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提审美文化,就是要发展一种足以与“数字化生存方式”抗衡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在我国多数人心目中,所谓现代化,主要是以科技的发达和物质的进...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艺术直觉与艺术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社 《唐都学刊》2005,21(1):151-155
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 ,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家具有这种特别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艺术直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性性和情感性、模糊性和转化性、直接性和整体性。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 ,艺术直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活动过程中 ,艺术直觉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艺术家进行理性认识的。艺术直觉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艺术家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 ,帮助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7.
云慧霞 《求是学刊》2003,30(3):90-94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受 2 0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深刻影响 ,主要集中在对艺术与生命美学、艺术与技术理性等问题的思考上。在美学观上 ,他将“生命”一词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进一步对审美体验、艺术想像等美学当中的核心范畴加以分析。面对科技理性给现代人带来的精神危机 ,他认为只有艺术地陶冶心性才能解决。宗白华生命美学观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建立在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并对西方生命哲学加以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18.
网络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性.但其负面效应也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其物理学与美学的双重特征、审美形象性、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审美情感的差异性等,使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如要实现网络文化内涵与实施对策的创新,就应在强调网络文化重要价值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将传统文化的注重人性化的"零距离"的理论与实践融汇其中;在运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削弱网络由于机械化、格式化等带来的人际间的隔阂;要尽最大可能消除由网络"虚拟化"所带来的"人格面具化",将真实、自然的审美观融化在网络文化中.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决定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决定艺术家的问题一直困扰文艺学界。康德成功地解构了这一问题 :艺术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 ,就像艺术作品不能决定艺术家一样。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是艺术。艺术既不是单纯的认识 ,也不是纯粹的实践 ,艺术归属审美存在。作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审美地存在着 ,满足着审美的本质规定并以此另类于人类其他生存活动。作品意味着审美的艺术实现 ,作品的真理在于传达美的理想、传达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的政治哲学包括技术政治学和审美政治学两方面的内容。他的技术政治学主要揭示的是,在当代西方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人的意识形态。他的审美政治学则强调,艺术审美是实现当代西方自由和解放的可能途径,应该立足于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来分析马尔库塞政治哲学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