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议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欧力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社会科学》在发表了陆晓禾同志的文章后,又发表了唐晓东同志与其商榷的文章。拜读之后,有新感触,现简书于后。1在以往相当长时期内,学术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人...  相似文献   

2.
再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与欧力同同志商榷唐晓东欧力同同志在《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著文(下称欧文),对本人就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一文所持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其中不乏中肯之词,还纠正了本人对某一概念理解上的偏差,我非常感谢他的赐...  相似文献   

3.
肖新生同志所撰的《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一文(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描绘什么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析”。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实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将不止于自己的笔拙,兼与肖新生同志商讨,望能因此增加我对该问题的理解。一、与肖文的商讨意见肖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若干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出发点,也就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是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第一个前提,“是一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究竟何时第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贺彦波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小考》(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后给人以启发。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术语首次出现在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贺文也持这种观点。然而,仅就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指出:德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6.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有一些同志在谈论人性问题时,不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而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错误地把"抽象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笔者拟对"抽象人性论"这种非科学抽象的不正确之处,谈几点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了王桂娥同志《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范畴》一文(《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颇受启发。也激起了我对这一基础理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现就王文论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谈点不同的认识,和王桂娥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哲学界同仁。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社会心理作专门的论述吗? 王文提出:“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对社会心理作过专门的论述,甚至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心理’一词。……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提出社会心理范畴,……引进历史唯物主义”。这样说来,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压根儿没有论述“社会心理”,我认为,这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70年代,哈贝马斯出版了他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虽然在这部书中哈贝马斯仍然以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来讨论历史唯物主义,但是,这部著作所包含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的怀疑和否定的因素不应当忽视。这些怀疑和否定的因素后来便逐步发展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否定,并以交往行动理论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 在《重建》一书中,他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意义。他强调,对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要复辟,不是要复兴,而是要重建。他认为复辟和复兴对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不适合的。复辟是回到已经腐朽的原始状态上,而…  相似文献   

10.
石松同志在《新生产力》(见《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生产力既是最大的决定者又是最大的被决定者这一论点,是体现着唯物沦和辩证法的统一的科学命题。我认为,此命题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科学的命题。 一、石松同志认为:“人类社会可以说悬—个以生产力为基础和核心的异常复杂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就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是最大的、权威最高的决定者,而就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它是最大的、受制约最多的被决定者。”这一论点似是而非!它把两个不同范围的问题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读了《江淮学刊》李冬生同志《略谈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季象图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一些问题》之后,想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题材与性质问题,发表一点很不成熟的意见,与李、季二同志商榷。一我认为李冬生同志一文的某些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可以同意的;但是李冬生同志的文章有片面性,必须经过讨论予以补正。李冬生同志的这几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一、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以表现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用了不少篇幅讲述历史。其中《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香港基本法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等文章将“历史”二字置于标题中,可见邓小平同志对历史这门科学是何等重视。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讲历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1、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以史为鉴,制定现行政策;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5、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不忘历史,永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在《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3.
<正> 《船山学报》1985年第一期发表了黄明同、周穗明两同志合写的《也论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也论》),对徐泰来同志《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和拙作《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历史探索》(《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四期)》提出异议,我们表示欢迎。但该文所提的问题,我觉得仍有商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发表了我和俞吾金的争论文章,拉开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叙述方式的改变问题”争论的帷幕。我对俞吾金所持观点的批判是系统的、整体的、根本性的。俞吾金所持观点不仅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解,而且存在对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的误解,存在对哈贝马斯观点不恰当的外推、代换与发挥。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的演进,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认为:肖前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较好地发掘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理论和科学技术观,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良好的表述体系;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已遭受严峻挑战的观点,是俞吾金未能正确地看待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未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叙述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张云勋同志在《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一文中,对拙作《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提出了商榷意见,(以上两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以及1980年第5期)使我得到不少教益。这里,笔者拟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请张同志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正。 (一) 在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同辩证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划清了一系列界限,澄清了许多胡涂观念和混乱思想。笔者从中受益不浅。下面谈谈我学习这篇文章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7.
我疏解《圆圆曲》,主要是想要与姚雪垠同志商榷的。因为黄裳同志已经有文章了,所以我才改作《疏解》。我不同意姚雪垠的那些考证,我认为《圆圆曲》中叙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真实的,就象《长恨歌》、《桃花扇》的主要情节是真实的一样。也不同意姚雪垠的某些论点,我认为《圆圆曲》也不单纯是讽刺吴三桂、鞭挞吴三桂的,《圆圆曲》的基调不是讽刺,也就象《长恨歌》不是讽刺诗,《桃花扇》不是讽刺剧一样。文章发表以后,《晋阳学刊》编辑部转来了刘德鸿同志谈《圆圆曲》基调与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列宁称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时间和标志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尚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二种意见,认为是一八四五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一八四六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笔者浅见,第二种意见是切当的。  相似文献   

19.
读了《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发表的张鸿奎同志的《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读书笔记)的文章后,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张同志商榷。 一、什么叫木器时代 或许是由于我对张同志所说的“关于木器时代的概念和意义”不理解,我总感到张同志对于“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这样一个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认为木器和木  相似文献   

20.
康文斌同志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载《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康文》),是篇开拓性的文章。它从历史观的高度研究社会改革,提出应建立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并为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本文,仅就社会改革的研究与现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改革谈些看法。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基本上是传统的、即苏联三十年代形成的体系。我国哲学界部分同志认为它尽管存在一些缺陷,只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问题。更多的同志则认为它基本上是板块式的,存在着严重缺陷,诸如没有贯彻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范畴之间缺乏严密的有机联系,内容庞杂,没有反映现代实践提供的新鲜经验,等等,从而主张建立新的体系。然而新体系如何建立,观点也很不一致,光是新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有劳动、实践、人类社会等十几种看法。看来问题相当复杂,涉及的面很宽,改革难以短期内完成,比较切实的办法是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逐步进行。就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来说,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社会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