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之所以说自觉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其主要根据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与"天人合一"中的整体理念、和谐理念、生态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把自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理解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协调性"的方法原则,"整体性"的价值坐标,"全面性"的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2.
大学理念的构建必然涉及高等教育哲学观,目前国内外流行着认识论、政治论、生命论和智慧论等四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文章比较了这四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相通性和逻辑契合性。然后从哲学视角建构了大学“四定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观表达的是哲学家对哲学本身的独特理解和特殊要求。本文从探讨马克思所理解的“真正的哲学”入手 ,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批判或否定的哲学、赞赏或肯定的哲学以及马克思提出的哲学理念 ,从而阐释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开辟的哲学道路。本文认为 ,关注人类命运和致力人类解放的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 ,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则是马克思自觉承担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观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在古建筑建造中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亦可从中继承其优秀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思想前提;辩证的发展观和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辩证法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人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提出、内涵及其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人文思想”是指以“人”为本位来确立其精神追求与生活路向的构想。中国传统人文理念经历了由“原巫文化”逐步演进为“巫史二元建构”的漫长历程,形成以“天人合一”“和实生物”为标志的基本准则,对稳定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于近现代则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与打压。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导引下,我们当前从事人文建设,既不能回归古代“一统化”的老路,亦不当盲目追随西方世界,一味鼓吹“个体化”的取向,而应考虑将个人的“独立自主”与社会的“和协共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营造合适的社会生活环境进以开拓未来。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为人的,由人自觉处灰地展开、处理和驾驭的、开放的、全面的复杂的大关系。片面的、单纯的强调“天人合一”和“无人相分”均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人类在理解、展开处理和驾驭自己同自然界的关系时,应该注重“关系”,强调“综合”,并且要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要善于从总体上、从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上,探索人与自然界关系和谐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学术研究的前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著称。近20年来,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运用“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等方法,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系列研究,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新哲学观,取得可喜的成果。这对于如何构建、发展中国的现代哲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的概括表述.那么,“天人合一”中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面临“单面人”的片面发展困境,面临严峻的精神危机、生存困境与发展悖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其理论实质是一种生态伦理学和人生境界论,是一种传统形态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经过一番意蕴剖析和话语革新,传统的“天人合一”,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开拓精神资源,提供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1.
田越 《南方论刊》2010,(5):35-36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执政理念上的最新认识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解决党执政合法性问题和对权力形成有效制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伟伟 《理论界》2006,(11):160-161
“天人合一”与“生态和谐”的观点在提出背景,含义,实质,逻辑前提,思维方式以及出发点和归宿上都存在着差异,不能把“天人合一”思想看作是“生态和谐”理论的哲学基础,更不能把二者相等同。  相似文献   

13.
哲学、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围绕着每一个触及哲学的人的源动性也是终极性的问题。对于“什么 是哲学”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这个人具有怎样的哲学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又是一种我们认为是科学的、 可以用以指导我们实践的哲学观。因此,必须理清哲学、哲学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力图从宏观的 角度把这三个概念作纵向的整理,为能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解读“天人合一”要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 ,而不能望文生义。“天人合一”不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古代观念中人与神的关系 ,是一种宗教意识。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理论形态 ,即殷周“天命”观念、汉代“天人感应”观念以及宋明“天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由孟子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经由历代哲人对中华民族在刚健宽厚的进取精神和格物致知的实践意志的推动下所进行的天人相互作用的历史总结,终于克服了其初期的朴素性和笼统性,达到了丰富的、精致的高级形态。天人关系的解决,是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基础。先秦哲人把“上帝之天”转变为“自然之天”,不但认为自然之天对人的活动有一定影响,更加重视人的活动对自然之天的作用,主张人应依靠自身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由此便有了“知命”、“立命”、“非命”和“制命”之说。但是,天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天人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天能制人又不能处处制人,人定胜天又不能步步胜天,这其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是由唐代哲人加以全面、合理地解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贯彻科学发展观,务必紧密联系城市(地区)的实际,走自己的路。文章论证了城市差别化战略的客观依据,并就西安发展以科教、高科技产业和大文化产业为两大“抓手”,表达了己见。充分肯定了“四化”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白皮书的发表,是对科学发展观有创意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的原生态,包括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原生态两个层面,是一个立体的人文概念,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或称为“和谐”。徽州文化的一个精典理念是“和”,包括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神的“和”,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产生了“桃花源式”的“中国农耕社会的最高文明”。人与神的“和”产生了“与祖同乐”的各种徽州庙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粗疏的、不系统的,在董仲舒前早已流行,后者虽荒诞不经,但却成系统,体大思精,是由董仲舒创立的。董仲舒言“天人合一”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天人感应”,在政治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两者实际存有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而“天人感应”则是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19.
《南方论刊》2012,(6):2-3
近年来,深圳市能源集团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党委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坚持“环境出效益、环境造就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电为主、配套经营、立足南网、辐射全国、走向海外”的经营战略,以“讲大局、求团结、干实事、守规矩、谋发展”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