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在20年代末消失,而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蜕化成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革命的浪漫谛克”反映了浪漫主义适应社会革命需要的趋势,丁玲和萧红代表了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拢的道路。这些探索的得失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命运,都必须从浪漫主义的本质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中来评价  相似文献   

2.
陈晨 《齐鲁学刊》2006,1(2):96-99
革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注重创作内容和创作态度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实际效果,这一创作方法的形成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均有所改造和接受。通过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关系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呈现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启蒙到革命:中国浪漫主义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周旺 《文史哲》2007,(6):81-86
中国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启蒙理性与浪漫主义无边无际的情感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并不存在。中国浪漫主义唤醒了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情感性的自我。这个情感性的自我将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视为黑暗的,当作浪漫主义的素材,与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投射在政治上,浪漫主义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政治判断,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同情与轻蔑,拒绝介入任何具体事务。浪漫主义在大革命年代发生了分化,其中一部分浪漫主义作家自觉融入革命潮流,将浪漫主义的情感性自我与革命激情相糅合,直至被后者取代。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8-92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部分女性也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文学格局有所改观。尽管女性并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但是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反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值得关注。由于存在社会身份和话语表达的差别,女性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作为个人主体性发展的潜台词 ,在当今社会已日显重要。对它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创新 ,而且对于个人主体性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尺作用。文章在对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进行概念诠释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从理论的生成角度和现实的确证角度进行了双重证明 ,从而为自觉地运用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 ,增强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科学性 ,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呈现出双重转型的局面,这就将中国高等教育纳入了教育现代化语境中去.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语境要求我们既不能一味追求西方单子教育模式,也不能按照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语境下的理论来否定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就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语境下对被教育者施以主体性教育,唤醒被教育者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培育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7.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八年三月提出来的。对于这一创作方法,从它提出到现在的二十多年当中,除了有“四人帮”一伙别有用心的破坏和篡改之外,就我们革命文艺队伍内部来说,对它的讨论和探索,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近来又出现了一种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提出的革命的現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結合的艺术方法,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艺的艺术方法。它既适用于文艺創作,又适用于文艺批評。它和毛主席提出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爭鳴和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普須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艺的綱領。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自然的双重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中前期出现的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把自然作为其理想的栖居地。这种自然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的人化,另一层是以自然为肌理的人的自然化。如果说自然的人化只不过是以准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的话,那么人的自然化则体现了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8-25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生态学批判,无疑是马尔库塞批判理论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马尔库塞认为,要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进行生态革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他主张通过引导技术发展新方向和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双重路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角,为重新建构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人之主体性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然性、神性和主体性什么是主体性?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逻辑恩维、价值意向、美的塑造、感性实践活动)揭示主体性的表现。然而,主体性本质上是同一个,即人的主体性,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的(总体的)存在物,只是在思维的抽象中,或在特定的史阶段上,我们才有可能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彼此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但其理论指向也非常鲜明.对于人本身,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是这一思想形态的根本性蕴涵;同时,它也内在地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从学理上说,正是这种双重理论指向的存在,才使得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广泛论争成为了一种瞩目的文艺现象和思想文化现象.在当前所谓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学科危机的语境中,深入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和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显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诗的草创时期,郭沫若迎着“五四”时代的狂飚,以火山爆发式的《女神》,横厉诗坛,树起革命浪漫主义旗帜,开拓了新诗创作的崭新局面。《女神》是“五四”新诗的佼佼者,郭沫若是当时最杰出的一位新诗人。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的潮流,给正在日本留学,过着异邦生活的郭沫若带来了希望。”读的是东洋书,受的是西洋气”(《三叶集》),欺凌和压抑早已郁积于心。他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这个“对于旧有的封建礼会做决死的斗争”的民族“自卫运动”,并组织“夏社”,撰写文章,宣传“抗日”。然而,对于郭沫若更突出的彤响,则是进发出创作的灵感,“得  相似文献   

15.
奈格里力图走出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和辩证法的回返逻辑,彻底回归革命主体性构架。他透过对共产主义话语的重构,将分析视角回落至创构性的主体性和阶级对抗的革命政治学,以此确认了共产主义的双重面向:彻底解构资本主义体系并指向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后工作前景,破除了以往静态的和非主体性的理解方式,并最终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福特制转型,把共产主义的现实根基置于以共同性和诸众政治为核心的后社会主义解放规划之上。从根本上看,他对共产主义筹划的重塑逻辑与立足充足本体论的激进政治一脉相承,其对主体性维度的过度偏执和对社会转型动力机制的简化,使其不可避免地携带唯意志论的嫌疑和审美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许正林 《江汉论坛》2002,10(6):71-75
本文认为浪漫主义与宗教情感有相通之处。在创造社代表作家中,郭沫若的忏悔意识与复活意识;郁达夫的感伤情调与道德追求;张资平的宗教意识等对于他们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消解还是重构? --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新变化进行研究,从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来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启蒙哲学是张扬人之主体性的哲学,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文本的爬梳,可以厘清启蒙存在走向自我毁灭以及超越启蒙之启蒙的双重辩证法.主体性视角下,启蒙的第一重辩证法表现为神话已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逐步确立,但在世界被彻底启蒙的同时,主体性反而走向了衰弱.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启蒙的批判并非意味着对主体与客体框架的放弃,而是通过文本本身这样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形式,使我们重新实现主体的再启蒙,完成对自命为启蒙的虚假的启蒙的超越.在主体性解放的意义上,启蒙的第二重辩证法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9.
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数字货币业态正在经历从社群公共产品到全球货币的转变,这既意味着数字货币逐步被纳入国际货币体系并因而可能迎来更大发展,也意味着各国监管者需要就全球治理达成共识以更好应对随之而来的治理挑战。类似于新兴技术推动下其他领域全球治理变革所具有的机制复合体特征,数字货币全球治理同样需要从货币和技术两个层面展开思考。数字货币在功能层面对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体系的替代可能带来货币革命,而对以分布式、去中心化为基本特征的区块链技术演化过程和组织过程的治理将同样影响治理绩效。由此,数字货币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构既取决于货币革命视角下相关理论视野的拓展,也取决于开源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和其它非虚构作品引起的争论、纠纷甚至官司屡见不鲜,其要因都可归结为一点,即是否“真实”。即使那些获得大的反响和赞誉的上乘之作,人们在表扬它们之余,慷慨大度地指出其微小摊疵也仍然是关于真实性的。那么,真实性到底是涵盖报告文学全部本质的唯一呢,还是报告文学自身的一处致命的要害,就像巨人参孙的脚后跟或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再者,既然作家和批评家早已达成共识——“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为什么报告文学创作仍然在这个问题上屡栽跟头,至少是投入以柄,是不是因为在对真实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在体现真实性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