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 ,舆论监督举步维艰 ,地方保护主义是最大阻力。所谓“地方保护主义” ,归根结底是某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要保护自己。领导干部应从执政党自我完善 ,发扬政治民主的高度去认识和支持舆论监督。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要建立适合国情民意的舆论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层次 ,搞好对重大问题的重点报道和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全面了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状况 ,我们对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情况以及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 :不论新闻舆论监督从业人员还是受众一致认为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解决和社会稳定。舆论监督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 ,有魄力、有活力 ,但监督层次低、力度不够。舆论监督工作有“三难” ,从业者存在畏难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从业人员应树立大局意识 ,提高思想修养 ,增强法律意识 ;角色定位准确 ,讲究监督技巧 ,用事实说话 ,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新闻媒体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让国人感动,但是对抗震救灾的舆论监督明显不足,而这方面却让社会化网络媒体大出风头,并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化网媒以其自己的独特优势,像"电子眼"监视着那些有悼于社会良知和道德的行为.这既保证了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公开透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让公众对政府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一直发挥着其在监督社会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界和实践界也一直在认真对其进行研究,以期扩大优势弥补不足。在此,针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实际情况,对传统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及其现状做以归纳,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总结其各自的优缺点,以期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寻求更加完善的舆论监督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创新经过探索、发展和深化三个历史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容体系.它的创新历程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从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出发,彰显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促进"两个融合";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军事、政治和思想等几个侧面。对阎锡山其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就阎锡山参加同盟会的动机、所谓孙中山评阎锡山的真伪、阎锡山为何将同蒲路修成窄轨等若干问题,展开了初步的学术论争。纵观四十年来的阎锡山研究,可以发现其特点是,注意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重视专题性的探讨。其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左”的思潮的干扰;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晚年阎锡山研究尚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舆论监督时代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介载体的变革,中国的舆论监督实际经历着前、中、后三个时期。本文试图梳理历史脉络,对三个时期的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灵魂塑造的过程,其实效性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与培育。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依托红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基础性环节;发挥教师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性环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决定性环节。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主要对象是权力。要使人民的权力在代理人手里,不产生异化和变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不仅理应把舆论监督当作“主旋律”的组成部分,而且需要健全相应的有关法律,以确保人民对权力行使无禁区、从头到尾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论     
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有利于发扬民主、抨击时弊、铲除腐败、调控民众心理、促进社会稳定,但在舆论监督中,却存在着"监督难、难监督"的突出问题。原因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二是法律上没有保障,三是体制上存在缺陷,四是机制上不够完善,五是媒介方面自律不严。要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正确地认识舆论监督,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大胆地支持舆论监督。要给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要改革党对媒介的领导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将具体管理改为宏观管理,媒介只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13.
杜瑞珍 《南都学坛》2001,21(5):93-94
舆论监督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新闻媒体依法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表达公民对国家事务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的言论 ;是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体现 ;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 ;是反腐倡廉的一把利剑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年社会精神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20年,中国逐步摆脱了以往的徘徊和困惑,走上了全面和综合发展的道路,在社会精神上实现了总体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民主法制意识的转变、道德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社会心态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精神生活将在更高水平上深刻反映我国的方方面面,以积极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综合性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族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族理论真正实现理论突破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民族理论真正展开全面研究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民族理论真正完善和确立学科体系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当代陶行知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以生活教育为中心,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加强了国内与国外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历史研究与现实借鉴、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有机结合、互补共进的新局面。建国后,人们一直在争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的关注热点。现在学术界展开热烈讨论的问题主要有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在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成为了监督司法的重要手段。但是舆论监督在对司法审判提供了帮助的同时也对司法实践活动造成了干扰。本文主要从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冲突入手,寻找二者的平衡,以促进二者更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体分析,发现:河北省的舆论监督工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关系,改进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地工作进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各级领导仍需加强宏观指导,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舆论监督的法规或条例,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新闻从业人员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讲究监督艺术。  相似文献   

19.
当前 ,十六大报告赋予了我们历史重任 ,就是强调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舆论监督 ,使舆论监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武器。面对加入WTO之后新闻传播全球化的趋势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舆论监督的长处 ,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舆论监督制度 ,以此推动政治文明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转与政府政策调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转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此间出现了流转动机、流转规模、流转地域等变化。尽管政府政策因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每一变化,但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候鸟式迁徙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政府政策应该由干预型向引导型、由扶贫型向济身型等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