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斯扬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4)
雷锋精神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社会主义道德本质的优秀精神类型,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并现实地体现为内在践行原则.文章从对雷锋精神的分析入手,通过展现雷锋精神的内在践行原则,彰显雷锋精神的现实践行维度,揭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人人可为”的内涵特质,并期以此为践行雷锋精神的现实路径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我们突出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领域孕育着丰富的公民德育资源,它主要指学校教育系统以外,面向全民的各种社会文化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和对策性等特点.加强社会教育可以继承传统教化的优点,辅助解决社会问题,"开民智","新民德",弥补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不足.规范、整理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刘彦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1):85-8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各行各业人在实践中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中教师是道德的重要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幼儿教师作为一个人学前教育阶段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则更应该如此。"爱国守法"规范了幼儿教师与国家的关系;"明礼诚信"规范了幼儿教师与社会、家长及幼儿的道德要求;"团结友善"规范了人际间的道德关系;"勤俭自强"规范了幼儿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敬业奉献"体现了幼儿教师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程增俊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8-12
转型期公民道德发生的断裂与重塑、交替与冲突,引致一系列公民道德建设热议。如何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课题。从宏观层面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注重合理性、正义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翠萍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9-50,53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民族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抓不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将公民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发挥法律普遍性、明确性、强制裁性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加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力度,促进、保障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从而将公民道德建设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邹小燕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8):45-49
公民道德建设与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公民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初步建立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体系,但也日益严重地暴露出与现代化发展不相容的方面,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上述问题着手。提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谢鸿雁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6):148-149
在全国人民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之际,作为为社会服务的新闻媒体,理当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但是,目前传播领域确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传播内容的媚俗化等,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故然很多,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好坏是其关键。所以,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以提高媒体传播质量,更好地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应是传播领域应关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公民道德建设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发展阶段中我国将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立足民族性,体现全球性,提升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熊建生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505-509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各具优势与局限,存在着互补互动、互激互励、互促互进的辩证关系。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支持、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法律支持是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为法律具有一种制度性的优势,拥有道德所缺乏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寻求法律的有效支持,合理把握法律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支持的领域和限度,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建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4):505-509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各具优势与局限,存在着互补互动、互激互励、互促互进的辩证关系。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支持、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法律支持是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为法律具有一种制度性的优势,拥有道德所缺乏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寻求法律的有效支持,合理把握法律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支持的领域和限度,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99-102
雷锋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将其优势发挥出来。在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张玲丽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2-94
胡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理论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具有不断探寻的意义。胡风的理论思想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这种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其文学创作层面,胡风同时还赋予它深厚的内涵,表现了胡风人格建构意识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成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4-17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王先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现。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儒家哲学的精华 ,尤其是对儒家哲学中公民道德的有关思想 ,而且又去其糟粕 ,是对儒家哲学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谢存旭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2)
通过系统地回顾江苏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数十年如一日锤炼“雷锋车”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就其体现出来的“雷锋车”精神的内涵以及其时代价值和作用进行了阐发,进而通过倡导弘扬“雷锋车”精神,就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论对公民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4):80-82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的关于公民品德的论述,将公民品德分为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两种类型,指出公民品德应符合其政治体系并以促进城邦的优良生活为目的.现代公民教育也应以培养出符合国家政治体系要求的、促进国家优良生活的公民为宗旨.为实现这一宗旨,一要重视合格公民教育,培育"好公民";二要加强道德教育,培育"善人";三要通过政治参与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7.
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云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87-93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特里·L·库柏在发展公共行政的民主伦理时 ,通过历史追溯而将公民品德概念置于更为广阔的带有社群主义倾向的民主社会和契约性政体之中 ,并总结出公民品德的总则 ,即“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库柏的研究表明 ,公民品德是个有着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情境的概念 ,它是对民主社会伦理道德性质和要求的一种提炼和集中表达 ;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 ,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 ,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之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战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4-77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坚持的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德的本质属性,确立了德的先导地位,体现了德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发展时期,应该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原则的科学内涵,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加强干部德的培养,严格干部德的考核,完善干部德的监督,努力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
LI Xi-qiu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和谐社会有赖道德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包括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育公民道德行为是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